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刻瓷学院
编辑

淄博刻瓷艺术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6-06-07 16:23:18 来源:大众网淄博频道  编辑: 
摘要  刻瓷是中国传统的陶瓷装饰形式之一。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由皇宫造办处组织艺匠在瓷器上镌刻书法、山水、人物等,供宫内陈设观赏。后其工艺渐入民间。光绪时期刻瓷艺术达到第一高峰。以后由于政局不稳,经济萧条,刻瓷工艺也几尽凋零(详见《清代、民国时期的刻瓷艺术》一文,《陶瓷》2010年1期)。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给刻瓷艺术带来新的春天,使其在淄博大地得以重生,并以旺盛的生命力茁壮成长,成为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刻瓷是中国传统的陶瓷装饰形式之一。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由皇宫造办处组织艺匠在瓷器上镌刻书法、山水、人物等,供宫内陈设观赏。后其工艺渐入民间。光绪时期刻瓷艺术达到第一高峰。以后由于政局不稳,经济萧条,刻瓷工艺也几尽凋零(详见《清代、民国时期的刻瓷艺术》一文,《陶瓷》2010年1期)。

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给刻瓷艺术带来新的春天,使其在淄博大地得以重生,并以旺盛的生命力茁壮成长,成为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一、淄博刻瓷发展简述

淄博是中国五大陶瓷产区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淄博瓷厂陶艺家张明文先生率青年艺人刘瑞云于1975年初专程赴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拜会其所长老艺术家石可先生和刻瓷艺术家郑惠民先生,学习刻瓷工艺。回厂后组建起淄博第一个刻瓷小组,自此,淄博大地回响起叮叮当当的刻瓷之声,声声入耳,连绵不断。

如今刻瓷已成为淄博陶艺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世界刻瓷在中国,中国刻瓷在淄博”,得到了国内外各界的首肯,成为国家与地方对外交往的一张地域名片。

1981年6月,经全国陶瓷产区考核选拔,张明文先生赴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科隆“中国展览”参展。1982年赴美国第14届世界博览会作刻瓷艺术展,这是中国刻瓷界首次参加的世界博览会。

1982年3月李梓源先生赴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34届世界手工艺品博览会,其作品鲁青瓷5头刻瓷文具获得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国际上的第一枚陶瓷金奖。刻瓷艺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983年,淄博刻瓷荣获国家银质奖。

1988、1992年作者也先后赴澳大利亚、韩国博览会参展,作现场刻瓷演示。

2000年,作者集多年刻瓷实践,编辑出版了《刻瓷艺术》一书,全面介绍了刻瓷工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先后有14位刻瓷艺术家,近二十次前往日本、德国、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办展与交流,所到之处皆深受欢迎,引起轰动,被誉为“神奇的艺术”。

淄博的刻瓷队伍也不断扩展壮大,从最初的不足十人,发展到现在的千余人。

1990年成立了第一个协会组织——淄博市刻瓷艺术家协会。

2003年成立了“山东省陶协刻瓷专业委员会”和“中国陶协刻瓷文化研究会”。

2006年在淄博建立起第一个刻瓷艺术品展览馆,目前已有6名专职刻瓷艺术家被评为国家级艺术大师。刻瓷作品每年有近万件从淄博流往海内外,多件被选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于外国政要与知名人士,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内外30多家电视台、广播电台、通讯社、报纸刊物对淄博的刻瓷艺术做过超百次的专题报道。

二、淄博刻瓷工艺流程及表现形式

刻瓷是以刀代笔在洁净、光滑、坚硬的瓷器上镌刻出山水、人物、动物、花鸟、肖像、书法等画面,不但要求作者具有相应的绘画功底和陶瓷装饰设计能力,同时还要掌握娴熟的雕刻技艺。淄博的刻瓷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表现形式和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讨、研究、改革、创新。新工具的运用、新刀法的产生,新工艺的结合,使得当下刻瓷百花争艳,式样纷呈。

大体讲,刻瓷工艺流程分三个步骤:

1、起稿。根据器型(盘、瓶、板、文具等)构思,设计出想要表达的画稿,用毛笔或铅笔在器皿上描绘出界面。

2、镌刻。从严格意义上讲,刻瓷是刀迹排列组合的艺术,即刻瓷刀法的艺术。因此镌刻时要根据画面要求用不同的刀具、刀法(点刻法、线刻法、画刻法)才能雕刻出刚柔相济、深浅有度、疏密有致,深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3、赋色。根据画面,在刀迹上涂擦色彩,将刀法表现出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赋陶瓷颜料,还要通过800-900℃的烤花工艺(深色釉刻瓷作品利用色釉与瓷胎的不同质地展现画面,因此可省略此道工序)。

刻瓷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可归纳为三类。

1、中国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形成了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在陶瓷装饰上,以中国书画的笔墨情趣装饰传承至今,千年不息,得到国人的喜爱,这也是当下刻瓷艺术表现形式的主流。如张明文先生的“敦煌归真”花瓶(图1)和微刻书法“论语”鲁青瓷文具,李梓源先生的“李清照”人物刻盘和书法鲁青瓷五头文具等(图2)。这些作品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书画艺术形式的代表作。线条刚劲挺拔、墨色酣畅淋漓,书法清秀洒脱,刀法疏密有致,组合得体。

这类艺术形式注重画面与瓷器造型的协调,讲究线的造型能力,侧重墨色的五彩变化,凸显工艺制作的基本功,是作者数十年文化修养之沉淀、技艺磨砺的彰显。

2、中西画艺术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中国书画以线造型、油画、素描等西画则以面造型。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溶汇贯通,以素描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刻瓷艺术品不断涌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马林先生用素描形式所刻“周恩来”俏像(图3)受到好评。其后似油画、素描形式的刻瓷作品也相继问世,给淄博的刻瓷注入活力。如尹干先生的“江南水乡” 瓷板、“沧桑岁月”盘(图4);丁邦海的黑瓷刻盘“观音菩萨”(图5)系列等。

这类艺术形式注重中西绘画艺术的结合,侧重以点组面,用线组面,构图简洁明快,色调沉稳质朴,立体感强,黑白灰层次丰富,如一缕清风拂面,令人耳目一新。

3、综合工艺的表现形式

所谓综合工艺表现形式是指刻瓷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吸纳其它艺术门类,并与之有机结合的形式。此种形式包括刻瓷与陶瓷雕塑的结合,刻瓷与陶瓷泥釉料的结合,刻瓷与肌理绘画、刻瓷与陶艺彩绘的结合等。如冯乃江先生的“寒雀图”、“千里明驼”刻盘(图6)就是刻瓷与堆雕、刻瓷与施釉的结合。罗晓东先生的“花鸟”刻盘(图7)则是刻瓷与高温花釉彩绘的结合。此类结合,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而孙兆宝的山水壁饰(图8)、董善习的“梅花”刻瓷壁饰(图9)则是绘画的肌理技法,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通过对工艺的创新,将理念与技法完美结合,赋予刻瓷艺术新的内涵,为其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淄博刻瓷艺术的风格

不同的艺术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这是艺术存在的必然。在中国陶瓷装饰艺苑中,刻瓷作为一个艺术类别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见耿宝昌《明清陶瓷鉴定》),并逐步发展壮大,必有其独树一帜之风格。

1、陶瓷表面坚硬如玉,刀落其上会产生瓷崩的效果,由于釉层的厚薄、软硬不同、刀迹的深浅和粗细也会不同,瓷崩效果亦不同。正是这一斑剥不同的瓷崩现象,成就了刻瓷在质上有别于其他陶瓷艺术的“金石韵味”之风格。

2、刻瓷作品所刻去的部分形成毛面,其面吸收了光线的照射,呈亚光效果,与有光的瓷面形成对比,观之有形,“立体感强”,这是刻瓷艺术与其它平面陶瓷装饰艺术相比,又一区别所在。

3、刻瓷艺术的赋色多以黑色为主。究其原因一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书画艺术紧密结合。回顾刻瓷历史,清代民国时期的刻瓷作品多以钻石镌刻,无论人物、山水、花鸟都以线的疏密组合而成,与之相适应,也多以黑色为主,形成了“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典雅艺术风格,成为刻瓷之骨架之灵魂。二是刻瓷刀法表现的需要。前面提到从严格意义上讲刻瓷是刀法排列组合的艺术,只有在刻痕上涂上颜色,才能将刀法完美的展现出来。而就色彩而言,黑色为退色,黑色才能充分展现刀迹,而艳丽的色彩给人的第一感观只有色彩,会减弱刻瓷作品的魅力,因而“素朴典雅”成为刻瓷的又一重要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是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刻瓷奠定了坚固的根基;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建设高潮则为其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更是刻瓷自身卓而不群的艺术风格铸就了刻瓷艺术的生命之魂。

我们坚信,淄博刻瓷艺术前程似锦,明天会更美好。

W020140715401914472725.jpg

张明文《敦煌归真》

W020140715401916185617.jpg

马林《周恩来》刻盘

W020140715401916810897.jpg

尹干《沧桑岁月》刻盘

W020140715401920860020.jpg

董善习《梅花》瓷板

(本文原刊于2014.07.15大众网淄博频道)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淄博刻瓷 张明文 董善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纪念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家、设计家雷圭元先生 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下一篇:淄博文广新局:如何传承淄博刻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