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刻瓷学院
编辑

刻瓷大师的四张“名片”

发布时间:2016-06-14 09:56:36 来源:山西市场导报 作者:任雷 编辑: 
摘要 一处隅于村庄深处的小院里,一张小圆几上,一个古拙粗瓷花插,一捧待放的雏菊,一抹夏日的阳光,这便构成了苗苗的会客厅,也是她静坐思考的天地。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尔或传来的几声鸟鸣。当你凭感觉把这一切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年龄跨度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有谁会想到,这里的一切皆出自一个年轻女孩的意识形态中,这样的格局就是她对生活的追求!

323895_500x500.jpg

苗苗,大名苗振洁,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钟情于刻瓷。

323896_500x500.jpg

苗苗免费帮教了13名年龄在12—16岁之间的少年犯,教授他们传统手工技艺——刻瓷。

一处隅于村庄深处的小院里,一张小圆几上,一个古拙粗瓷花插,一捧待放的雏菊,一抹夏日的阳光,这便构成了苗苗的会客厅,也是她静坐思考的天地。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尔或传来的几声鸟鸣。当你凭感觉把这一切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年龄跨度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有谁会想到,这里的一切皆出自一个年轻女孩的意识形态中,这样的格局就是她对生活的追求!

A

太原人中的“另类”

如果要将苗苗目前的生活状态与当下太原人的生活状态进行粗略比较,那么她的这些追求无疑被大多数太原人看做是一种“另类”,甚至有一种“被文青”的粗略划分。殊不知,在苗苗的内心深处,这种恬淡如怡的生活状态是她从懂事开始就默默地作出的一次对人生漫长的探索。

苗苗的童年在前进机器厂度过。兄弟姐妹四个,她排行最小,父母对她的宠爱可想而知。那段时光是无忧的,“厂区内一应俱全,有商店,有影院,有学校,有医院,整个就是一个‘小社会’。”上世纪的中国山西有着许多类似关系国计民生的半军半民企业,这也造就了一大批像苗苗一样,习惯于生活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体。他们曾经自豪过,他们曾经阳光过,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曾经的辉煌最终终结。在那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有一大批因突如其来的变迁而变得苦闷、无奈并无所适从,而苗苗却是阳光如一的那个“另类”。“我直到现在都搞不明白,那时候每个夏天的中午,我总会从家里搬一个大纸箱子,爬到我们后马路的‘飞机坡’上,然后我坐在箱子里向下滑行。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那个时候每天都要滑行一次。”苗苗直到现在都在困惑自己当时的这一举动。她只记得那种滑行的刺激,并且深刻于印象的还有那白花花的太阳与绿油油的草。

说白了她所牵挂的并不是那些过去的时光,其实她是在怀念那段阳光般纯洁的地方!在苗苗的小院里,无论是在哪个季节,阳光都是充足的。她说自己喜欢太阳。这大概就是她对于过去前进机器厂以及现在温馨小院的追索所在。

   特定的生活环境及特定的人生际遇,对于她来说,阳光便是无私而又格外眷顾自己的神。无论是在自己进入太原生活后的陌生感带来的恐慌,还是在自己的工作遭遇瓶颈之时的迷茫,或者是在父亲病危时的无助与世态炎凉。阳光,绝对是她人生的守护神!在经历了本不属于他这个年龄所该承受的诸多变故后,对于阳光她有了另一种看法。或是眷恋,或是一种膜拜!

B

山西“女汉子”

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的苗苗是个地道的“女汉子”,这在中国传统形象的参照系数中也算是异数。之所以励志变成坚强,关键在于她是个骨子里的非典型“文青”(姑且就叫她文艺青年吧):不仅没有洗的发白的牛仔裤和略微旷身的涂鸦T恤,一张嘴就是后现代艺术的哲学思考,反而陶醉于丝竹之声与诗词歌赋。家中收藏的各类图书和满屋刻瓷作品中和了现代农村建筑中的庸俗味道,一套连看三遍的《平凡的世界》足以令当下的多数文青们拜服。左手锤凿,右手诗书。一位文质彬彬的小家碧玉,转身即是千锤百炼的匠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武双全,从来就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才标准,感性的温柔与理性的干练在生活的高温下氧化还原生成了性感,何况苗苗还是一位芊芊女子,而非山西汉子。

苗苗雕刻作品一气呵成。夜阑星寂,锤凿与瓷器碰撞嘈切如天籁;灯影下瓷屑飞落如英;一份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在一个个寂静的时刻倒成了她的享受。有客来访,煮水泡茶,一杯一盏,方显静雅;坐下说话,开心之处则显童趣阳光,天生幽默亲和力极强。这种极具反差的两极优点,在苗苗身上完美融合,自然地勾勒出一副亲切可人的邻家女孩形象,可远观亦可逗趣。苗苗自己解释这种幽默来自灿烂的阳光,只是她的确该庆幸自己童年曾经生活在一个小山沟,否则换成城市的市侩女孩就不好那么可处了。

C

工艺美术大师

苗苗走到今天,一半在于自己对艺术的执着,一半在于对生活的拼搏。苗苗并非是获得“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才算成功,早在16年前在单位因缘际会,结实省内一位刻瓷名人而拜师学习,“只是当时没有真正上过一次课,更没有上过手。”除了偶尔在老师的办公室看看他的作品,始终没有机会得到老师实际的指导。若不是老师离职后,一批棘手的订单需要赶制,苗苗依然不会突破自己的心结。一夜硬着头皮赶制了一件作品,公司领导即对这个灵气的小姑娘刮目相看,随后的30余件作品便全部交予她来完成,事实证明,这一次大胆的尝试,让单位肯定了苗苗的才气,也让苗苗坚定了自己的底气。再后来便是她每月两天只身前往山东开始真正的拜师学艺……

并不是所有的拜师学艺都像中国传统意识中那样拜在某人门下经年累月,苗苗的学艺只是抽取周末的两天往返山东山西之间,旅途劳顿不说,单就学习时间就少之又少,可想而知她是如何地卖力!经常穿行于两个城市之间,除了感受到两地文化的极大差异外,更多的是极力平衡自己与生活的矛盾,面对传统艺术衰落的失落无措,以及经济发展推动都市化的激烈碰撞,代诉那个萌发于农村无邪女孩对阳光般生活的恳切期望,通过雕刻传统图案表现国人对传统价值观的美好憧憬,同时又遭遇着自己真实不谙世事所带来的阵痛。苗苗一直力图挺身时代的洪流,将已经江河日下的传统技艺用工艺品的温馨感知方式摊开,再次像阳光般温暖人们的心田,在恪守传统艺术底线内穷尽一切方式引导人们回归。

于此,苗苗便从于对自己想要的生活意识,淡然于现实社会的潮起潮落,根本不用费尽心思的去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关系。这是苗苗的自动选择,也是她的个人心缘所致。

D

肩负传承的奇女子

艺术即是缘。无论是自己与刻瓷艺术的结缘还是从2011年开始,应邀于山西省未成年劳动教养所的义务帮教至今,真的应验了“缘”的感知。这段时间里她免费帮教了13名年龄在12—16岁之间的少年犯,教授他们传统手工技艺——刻瓷。并建立了刻瓷见习室,每周五义务帮教一天,其中有部分孩子因此释解,并娴熟地掌握了刻瓷技艺。“一切皆是缘分”苗苗说她在第一次教这些少年犯刻瓷的时候,匆忙带去的临摹画竟是随手拿起的毗卢遮那佛头像。佛经中讲毗卢遮那佛即释迦牟尼佛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佛也是。苗苗说她屋里陈列的部分刻瓷画有出自这些少年犯之手时,你很难想象这些寄托了中国人最美好向往的各种传统图案却又隐藏着这般不同寻常的背后故事。

当时下所谓的艺术动辄都以万金论价,连同方寸宣纸被炒到有市无价的时候,那些高价艺术在真正的艺术家眼中便被虚化成了庸俗。在经历了市场的验证后,所谓名家已成为艺术市场风向标,尽管这些人也有着自己的风格及各种头衔,但并不意味着这样的艺术就是当今的主流,因此也丝毫无碍于非主流艺术去吸引数量可观的拥趸。刻瓷在山西的出现,可以说打破了山西艺术圈的惯常格局:苗苗坚持于温故知新,不会生涩于呆板的继承;坚持兴趣所在,不会投其所好地推荐。这一方面会使自己在艺术市场中面临风险,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出奇制胜。事实正好是后者,使性惯了的客户被这种温婉清新和极强的原则性吸引打动了。形容苗苗如一束阳光一点没错,她在所谓的主流艺术舞台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将徘徊在边缘舞台的民间技艺引入,她的刻瓷并不是平地惊雷,只是在山西一直鲜有聚焦而已,何况还在与其他技艺的差异中不断被瞩目。

苗苗承接了中国大陆的艺术复舒浪潮,然而不同于前辈已历沧桑般的回望历史、絮叨传承之法,苗苗大部分时间是任凭岁月流走的、是思考式的,清澈和纯洁永远与她相伴相随。她无意于用手中的刻刀去叙写完整的故事,只在乎抽象的意念和情绪。既不同于后现代主义中的抽象,更不去表达对现实不满的彷徨、孤独……苗苗的作品里永远展现着爱、向往、美好、圣洁……无论世界如何变幻、时光怎样残忍,都被融化在她纤细线条勾勒出的童话般的幻境之中。因此她的作品一定是安静的、超脱的、阳光的,也只有这种表现才能安放那些亮丽的生活向往。她的作品本质上是严肃的,如同她喜欢的阳光一样,只在暧昧的时刻里找寻柔情,拥吻已是最露骨的亲昵。苗苗具备娴熟的传统艺术基础,信手拈来的以线造形以形传神和多点透视计白当黑,必然是符合中国大众审美的技法。所以苗苗只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自然延续,以及略有一点的先锋性和开创性的民间艺术家。他的作品是一件件抒情诗,而那些诗歌所抒发出的又是一种对生活的悠长回味。

苗苗将这种渐进式的艺术胜出看作是诗意想象与文青和小资生活的结缘,真正的艺术总会像晴好的生活一样拨云见日,那束穿透云层的阳光总是与受到虔诚者的膜拜。而且当苗苗在2014年被山西省政府授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4年被太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传统刻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时,谁也不会想到这项发源于明朝,至今约有数百年的历史的陶瓷艺术精品的再传承重任会肩负在晋阳古都的一个女子身上。于是我们便再也无法用小资和文青来形容她的独特品味、以及去区别主流审美的本质需求了。

 ——因为苗苗即刻瓷苗苗,那个阳光般的苗苗!(本文原刊于2016.06.14山西市场导报)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刻瓷 苗振洁 工艺美术大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国内的陶艺风气略显浮躁 建水专访陶艺刻瓷大师李梓源
下一篇:张守智教授谈当代日用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