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刻瓷学院
编辑

“人间国宝”耿宝昌

发布时间:2016-07-27 14:26 来源:网络 作者:绿宝石 编辑: 
摘要 耿宝昌老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研究,重点研究历代陶瓷。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为国内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学论著。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首都博物馆顾问、炎黄艺术馆鉴定委员会会长,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jpg
享誉中外的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耿宝昌老先生

少时的他牢记师傅的教诲,
只看最精美、最珍贵的。
求知入迷,为顾局面,
点烟烧了指头也能不撒手。
将家中30多件文物都捐给故宫,
只留下了一张桌子吃饭用。
独自押运300余件绝世珍宝远赴欧美,
遭遇劫机,不辱使命。
94岁的耿宝昌先生说:收藏应该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享受……

2.jpg

耿宝昌老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及其他古代工艺品的研究,重点研究历代陶瓷。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为国内首部古陶瓷研究鉴定学论著。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首都博物馆顾问、炎黄艺术馆鉴定委员会会长,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耿老从事瓷器鉴定70多年,耳不聋,眼不花,腰板笔直,满头银丝,根根透亮。开腔作答,语速挺快,时不时还嘣出些新词。从事瓷器鉴定70多年,一生阅宝无数。人送外号:“瓷圣”、“人间国宝”。2014年6月英国东方陶瓷学会更是将第十一届“希尔金奖”授予了耿宝昌先生。但耿老对此是淡然一笑,一如既往地低调谦逊,还风趣地说“人间国宝”这是吹牛,反正吹牛不要钱!眉毛胡子都白了的他笑称自己的九十人生是捡便宜,“现在6点起床,12点睡觉,比闹钟还准呐。年轻时身体不太好,想着活30岁就算便宜,谁知道竟然活了3个30岁,多好,这一切都是便宜……”

练就“火眼金睛”

1936年,14岁的耿宝昌从邯郸来到北京谋生,在当时小有名气的古玩店“敦华斋”做学徒,“敦华斋”的掌柜就是古陶瓷鉴定家、人称“宣德大王”的孙瀛洲。“敦华斋”内仅官窑精品的年库存量都在万件,高档老窑精品种类齐全,耿宝昌就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世界开始了他和古陶瓷的缘分。

在“敦华斋”做学徒,没有讲义,没有人专门上课,一切全靠自己领悟。通过给文物贴号、换号,熟悉文物;借清洗、擦拭、搬动文物,体验各类文物的手感。店里上万件文物,不管是谁点货,他都能迅速、准确地把东西拿出来。“敦华斋”先后收过百余个学徒,但真正学成的仅有十几人,耿宝昌就是其中之一。

耿老说:“这个行当三年不收取你(的费用),你是在那儿服务,尽量地去努力工作。但是一回想、一算,三年都不能回家。一年365天,三年就是一千多天。按时辰钟一算,嘀嗒嘀嗒嘀嗒,一天24个小时,得多长时间才能到那一天啊!不由得心里就酸。还有一方面,一般离开家乡的时候,乡下有这么一个习惯,你千万在外面做好,不管你做哪一门,都要做好,这也是一个精神负担、压力。所以就这样,当时就咬着牙工作三年,多苦也得(干)。每个人人生都要有自己的志向,有抱负,就立志三年要学成。

每天除了日常工作,就等于是服务、打杂一样。只能听老师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就听老师们的谈话,从谈话当中吸取一点营养。听完了以后,他也没指明是哪一个,也没说明是哪一个,你在听的过程当中就要注意,刚才谈的是什么。那些东西有的在屋里、库房里,有的在展室里摆着。因为每天在屋里都要经过一遍,就跟清洁员一样每天都要动一遍,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就注意了,老师他们谈的是这个东西,就从这个角度上积累。

十年磨砺“傻小儿

正是因为时时留心,不知不觉中,耿宝昌对古瓷的鉴定能力有了突破性提高。“就像捅破了一层窗户纸,但这纸什么时候捅破的自己也不明白。”耿宝昌的勤奋和刻苦,逐渐赢得师傅孙瀛洲的信任,还送了他一个外号“傻小儿”。十年磨砺,这个师傅眼中的“傻小儿”始终勤勤恳恳,踏实学习,在古瓷鉴定方面终有所成。24岁时,耿宝昌在琉璃厂开了“振华斋”古玩店。1956年,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罗致人才,请孙瀛洲荐人,孙先生推荐了最得意的弟子耿宝昌。

耿老说:“那时每天从五点钟起来,一直到十二点,没有不做的事情。老师抽旱烟袋学徒就在边上端茶点烟,有一次两个老先生坐着对面,这摆着茶碗,我就在旁边穿着长袍规规矩矩站着。自己还得站在旁边倒茶。不是光看,耳朵得听,而且还得看着茶没了赶紧倒茶,该点烟了赶紧去点烟。我这手上拿着一盒火柴,在旁边这么一点,“噌”给人点着了。点完了继续听,太入神,没想到这火柴盒也呼呼呼地着了,着了也不敢扔啊,你扔了你知道烧着谁啊,所以就忍着。这就让它呼呼去吧,手指头就着了点,结果这儿就起了一块皮那么厚,等它干掉以后,就掉了。”

心境淡泊 有担当

20世纪80年代,耿宝昌将家中30多件文物都捐给故宫博物院,只留下了一张桌子。耿老笑着说,那桌子是兄嫂非让留下的,就那么一个饭桌,得留着吃饭用。

除了淡泊的心境,耿宝昌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故宫精心筹备了一次中国出土文物展览。耿宝昌只身一人护送500件国宝出国展出。那次鲜为人知而又惊心动魄的“文物外交”,耿宝昌至今记忆犹新;他遭遇了人生中最意想不到的惊心动魄——阿联酋机场发生了世界上第一起劫机事件。持着“人在物在”的信念在机舱内等了一个小时,一场虚惊之后安全抵达了巴黎戴高乐机场。1979年,我国回收溥仪抵押在花旗银行的15件官窑瓷器,又是他前往美国,使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完璧归赵。

耿老说:“到了阿联酋机场已经是夜晚了,我当时第一次出国,也觉得特别新鲜,我一看这怎么回事啊,机场周围全是警察、军队,都拿着枪围着这飞机。这个飞机是英国来的专机,什么都没有,就装着一部分东西跟我,还有英国使馆一个文化参赞随机回去。他说等下咱们下飞机,我说不去不去,出来的时候有交代,万一出了事怎么办呢,是吧。”

故宫36万件瓷器藏品件件过目

耿宝昌在“敦华斋”是读了古瓷鉴定的“哈佛大学”,受到了最专业的训练。而北京故宫,则为他提供了实践学习和展示才华的舞台。到故宫后,耿宝昌一干就是58年,历任修整组技工、副研究员、研究员,为国家鉴定一级文物数万件。故宫100多万件藏品,瓷器占1/3,耿宝昌每一件都曾反复过目。耿老结合自己的鉴定经验,对明清瓷器鉴定提出了四条重要依据:造型、纹饰、胎釉、款识。他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被誉为“20 世纪中国文物鉴定界的一个里程碑”。

3.jpg

耿老说:“这50多年来连看带动手,很多都有印象。那时候没有电脑,比如说到某件瓷器,你必须知道在哪里。故宫藏品中36万件瓷器,我只能说有些认识吧。我现在每天上午仍然坚持要去故宫转一转。我这‘90后’也还要不断学习,要温故而知新,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做这一行需要知识,更需要实践。”

在旧社会青铜器价格高,后来书画价格高,以前故宫对外展示馆藏瓷器时,观众一看,又是破瓷器,连展厅门槛都不进。中国古瓷器价格迅速升值,是近年来的事。今天的人会更多地从经济角度看待一件文物,但我觉得收藏应该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享受,不论金钱和价值,只看艺术和历史。

4.jpg

2015年的深秋,“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开幕这天的早晨,耿宝昌老先生早早来到展厅,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展柜旁的角落里。有人问他:“您是要一个人享受和这些汝瓷待会儿的感觉吗?”耿老徐徐的说:“是,太美啦……”。

“以其智慧笃实之人,益以饱学覃思之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每遇疑难问题,从不率尔操觚。不矜己之所长,不议人之所短。”

——叶喆民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序言》评耿宝昌。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人间国宝” 耿宝昌 陶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创作的《刻瓷歌》
下一篇:传承:五世陶人孟树峰大师收徒仪式朴素而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