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天下刻瓷
编辑

国瓷工匠: 一个家族的五代传承

发布时间:2016-09-01 18:39:15 来源:尚瓷生活  编辑: 
摘要 提到“国瓷”二字,很多人会想到国宴最高规格接待用瓷“硅元中华龙”,那么,就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他就是“中华龙”的设计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在本届陶博会前,“尚瓷生活”首次采访到了陈贻谟大师的女婿,中国陶瓷设计大师杨希文先生,听他讲述陈氏家族百年传承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jpg
(法国前总统萨科奇访华时在钓鱼台国宾馆使用中华龙国宴餐具用餐)

提到“国瓷”二字,很多人会想到国宴最高规格接待用瓷“硅元中华龙”,那么,就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他就是“中华龙”的设计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贻谟。在本届陶博会前,“尚瓷生活”首次采访到了陈贻谟大师的女婿,中国陶瓷设计大师杨希文先生,听他讲述陈氏家族百年传承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陈氏陶艺第一代——陈希龄

2.jpg
曾获皇帝御赐黄马褂

陈贻谟大师的祖父陈希龄老先生是清光绪年间山东省工艺局在博山创办的陶瓷工艺传习所的技师,曾在1910年试制成功失传已久的宋代名釉茶叶末釉——鳝鱼黄。因成绩突出曾在清末年间获得皇帝御赐黄马褂。

当年,山东省工艺局总办黄华到博山工艺传习所视察,在宴会上吃了一道博山名菜蟹黄汤,味道鲜美,这位黄大人随即发出感慨:“美食不如美器。如君这道菜,直接从螃蟹肚里取出来那有多好!”陈希龄在席间突发灵感,有了一个做陶瓷大螃蟹的构想。回家后经过巧妙构思真的制作出了一只逼真的陶瓷螃蟹,体积是真螃蟹的两倍多,螃蟹肚子用来做盛放蟹黄汤的容器,螃蟹趴在一片大荷叶上,蟹钳自然蜷缩,再施以茶叶末釉,栩栩如生,妙不可言。

这只陶瓷大螃蟹问世后,深受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们喜爱,销路极好。后来袁世凯称帝,蔡锷将军成立护国军讨袁,博山工艺传习所停业,陈希龄便在家中开起了小作坊,继续研究和生产茶叶末釉产品,大螃蟹也是主打产品之一。然而,这只螃蟹给陈家带来了财运的同时也带来了厄运。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第二年博山被鬼子占领了。此时陈希龄老先生年事已高,生产技术皆由其子也就是陈贻谟大师的父亲陈怀慈接管。平日里会有日本宪兵队的汉奸上门滋事,还指控陈家通共。据陈贻谟大师的弟弟回忆,当时家中确实曾偷偷为八路军做过几批货,但都十分隐蔽,根据地距离陈家有二十几里路,八路军都是夜里去陈家运货,但不知这事怎么被日本人知道了。宪兵队便以此为由多次上门勒索,眼见陈家人为此挨打,陈希龄决定再也不生产陶瓷大螃蟹了。

陈氏陶艺第二代——陈怀慈

3.jpg
获全国手工业老艺人称号(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时间到了1943年,有一天一个日本军官找到陈家,上门要求订一批茶叶末釉大螃蟹,陈怀慈以自己不会做,而父亲又年事已高无法再做为借口决绝。日本军官不信,说陈家有模子就能做,听到此话的陈希龄老先生便把大螃蟹的模子砸了给日本人看。见此路不通,日本人又找来中间人请陈怀慈吃饭,好言相劝,但陈怀慈仍旧拒绝,并对日本军官说:“你就是打死我也不会做。”虽然日本人最终没有得逞,但从此,陈家的茶叶末釉产品被迫停产。

陈贻谟大师的父亲陈怀慈先生自幼学艺,1954年市政府选派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全国民间艺人研究班学习陶瓷雕塑。1957年7月, 出席全国手工业老艺人代表会,被授予“老艺人”称号,这就是后来的第一届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在1957年,陈怀慈先生又恢复烧制了茶叶末釉,在1958年的广交会上39种产品被订货,当时陈怀慈任淄博市手工业联社技术研究小组组长,该小组生产能力有限,所以1959年3月,成立山东淄博美术陶瓷厂,这是山东第一家美术陶瓷厂,陈怀慈先生在该厂专事艺术陈设瓷的研究,同年省手工业联社提任他为工艺美术师,并参加“国庆十周年”国家用瓷创作。

陈氏陶艺第三代——陈贻谟

4.jpg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45年,陈希龄老先生考虑把家学技艺传承下去,作为长孙的陈贻谟12岁便开始学艺,从事陶瓷艺术创作70载,一生只做一件事。1958年25岁的陈贻谟有几件作品被省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发现,获得了去中国工艺美术学院进修的机会。同年获得毛主席金质奖章,并受到周恩来、朱德接见。1959年陈贻谟回到博山从事陶瓷艺术创作,70年代进入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硅元瓷器前身)工作。硅酸盐研究设计院自1984年开始为中央办公厅供瓷,在1999年建国50周年,同时也是钓鱼台国宾馆建馆40周年之际,接到了为钓鱼台国宾馆新开放的宫廷宴配备餐具的任务,当时的陈贻谟大师虽已退休但仍在硅元坚持创作。由于时间紧迫,1999年盛夏,陈贻谟大师顶着酷暑忘我工作,他的女儿女婿一直伴其左右参与协助,硅元公司领导将公司里唯一一台空调搬到了大师工作室。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大师及总工程师刘凯民先生还专程去故宫找到古代宫廷用瓷细心研究。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在国庆节前夕将首批养源盅送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直到今天,17年过去了,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仍然在使用这套中华龙国宴用瓷。硅元中华龙在50、55周年国庆上大放异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载入史册,在无数重要外交时刻代表中国。

陈贻谟作品

5.jpg
“中华龙盖杯”

6.jpg
“浮雕龙盘”

7.jpg
黑陶雕塑“衡”

陈氏陶艺第四代——陈玲范

8.jpg
左一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玲范
右一为中国陶瓷设计大师杨希文

陈氏陶艺第五代——陈坤

9.jpg
右一为山东省青年陶瓷艺术家陈坤

目前,陈氏陶艺的第五代,陈贻谟大师的孙子80后青年陶瓷艺术家陈坤已在业内崭露头角,作品多次在省级评比中获奖。与姑姑陈玲范一样供职于硅元瓷器,为国瓷事业默默耕耘。

如果有人要为现在大热的“工匠精神”做一个最好的诠释,那么陈氏陶艺一百多年来的坚守和传承已经胜过了千言万语,就是最好的证明,正如陈坤在他的文章中写的那样“做一个抱朴守拙的守艺人”。

无论这世上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最能抵抗岁月摧残的就是才华和精神。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国瓷工匠 “硅元中华龙” 陈贻谟 百年传承 陈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20年,一位下岗女工练就成雕刻艺术家
下一篇:想知道刻瓷艺术有多么美吗?欢迎9月6日您到陶博会现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