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天下刻瓷
编辑

国瓷脊梁——记原中共淄博市委书记杜祥荣

发布时间:2016-05-06 13:44:24 来源:淄博日报  编辑: 
摘要 “最爱看新闻联播,还喜欢对着新闻联播偷偷乐。”说起杜祥荣,老伴张嗣墨有一大堆的故事。

核心提示

●1984年,淄博硅苑科技生产的高石英瓷进入中南海,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用瓷和国礼瓷,被誉为“第三代国瓷”、“当代官窑”。

●1987年,在第15届国际发明博览会上,高石英瓷获得了创造发明金牌,打破了欧美陶瓷专家石英含量高不能成细瓷的理论。

●体现一个人、一个家庭生活品位和质量,不是看他住多豪华的房子、开多高档的轿车,而是看他的餐具是否绿色环保。

200852951426.jpg
1994年5月20日,时任中共淄博市委书记杜祥荣在香港招商会上作重要讲话。

长长的餐桌,精美的烛台,温暖的烛火,盛在篮子里的羊角面包、鹅肝、芦笋和大虾……

精致的瓷器,精美的花纹,经典的色调,国瓷齐装排列的华丽阵容……

这是前不久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宴会厅参加第一次晚宴的情景。这一情景,让无数淄博人感到无比自豪,也让一位老人再一次热泪盈眶。这位老人就是高石英瓷主要发明人、淄博市原市委书记杜祥荣。

看着新闻联播偷偷乐

“最爱看新闻联播,还喜欢对着新闻联播偷偷乐。”说起杜祥荣,老伴张嗣墨有一大堆的故事。

1984年,淄博硅苑科技生产的高石英瓷入住中南海,正式成为国宴用瓷后,本来应该放松下来的杜祥荣却多了一件事情,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看新闻联播。每当高石英瓷“中华龙”杯与国内外知名首脑大臣出现在同一个镜头,杜祥荣的心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涌起阵阵暖流。

让淄博陶瓷成为“官窑”、“国瓷”可是我们淄博人数千年的梦想,而今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经过20年验证,高石英瓷越来越多地受到外国首脑的关注和认可,高石英瓷已经由中国走向了世界。想到这些,我是打心眼里高兴。杜祥荣一脸和蔼地笑。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淄博

你了解淄博,你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过淄博吗?!30年前杜祥荣就无数次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过淄博的矿藏原料。杜祥荣形象地比喻说,“就像给人的大脑做CT一样,一个死角都不能放过。没有这个标准,就不会有今天的国瓷。”

回首往事,70多岁的杜祥荣,记忆中纷乱的情景依次排开,仿佛利舰破冰……

1962年秋天,毕业后一直在工院任教的杜祥荣被调到淄博瓷厂的试验室工作。它标志着杜祥荣陶瓷研究生涯的开始。

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口号,像一支兴奋剂催醒了很多年轻人。

刚到新单位的杜祥荣,即使怀揣着硅酸盐专业的本科学历,也丝毫不敢懈怠。“我还是个不会念经的和尚。”杜祥荣笑着打了个比方说,“不会念经就只能先打扫庭院。”在杜祥荣的眼里,研究陶瓷近乎僧侣修行。下面的日子,杜祥荣跟着师傅们,像“排雷战士”一样挨个矿山拉网式寻找做陶瓷用的原料。

长石、滑石、坊子土、钟乳石、焦宝石、大青土、煤矸石、昆仑瓷石,这些名字陌生得没有一丝人情味,但它们都是做各种陶瓷的主要原料,你必须去熟悉它们,而且要充满热心地去挨个山旮旯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再将它们带回实验室,通过高倍显微镜进行彻底的分析、研究。

杜祥荣在翻阅资料时,发现了日本专家吉木文平所著的《非金属矿物工学》。当时在国内文献尚且查不到的淄博矿产资源,日本专家却能如数家珍。“对我来说,这种震惊既是刺激,更是一种激励。我想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干?”那种为国扬威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使杜祥荣对当地原料摸底分析的热情更加强烈。”礼拜天,节假日,杜祥荣都会带上小锤子、小铲子到昆仑山上去找昆仑瓷石,到岭子煤矿井下煤洞里找煤矸石,到博山各地找焦宝石、大青土等原料……

几年下来,杜祥荣对整个淄博的地形地貌、矿物蕴藏都做到了了如指掌。

青海瓷变天 高铝瓷进京

“一个真正的陶瓷专家绝对不是只会坐在实验室里指点江山,而应该是一个南征北战的实践者。”回顾当年陶瓷创业,杜祥荣感到自己更像个驰骋疆场的战士。青海技术支边,备战广州交易会,无线电产品的研制、送“09”工程下水……每一个任务都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攻关。

1963年,青海陶瓷工业大面积出现人才奇缺、产品质量低下、企业濒临倒闭,急需技术支援。以杜祥荣为首的5人专家组受命前往青海大通陶瓷厂进行技术支援。

当这个以生产餐具为主的省级陶瓷企业真真切切地出现在眼前时,杜祥荣和专家同志们失望了。“陶瓷厂里的设备和厂房都很破旧,成型房和烘干室就是当年军阀马步芳的马厩。透风撒气的原料房里有一台大碾和几台球磨机,露天地里竖着两只直烟窑。条件的反差,使我们愈加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因地制宜,淄博专家组没有仪器凭经验,没有原料自己找。“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发现大通陶瓷厂生产的瓷碗之所以黑、乌、起泡、变形、不规整,主要是由于原料、成型、烧成三个环节都存在问题所造成。在5个多月的支边岁月里,杜祥荣带领着专家组,乘着大卡车到山山岭岭中找生产陶瓷的粘土,到解决变形、烧成等环节中技术上的攻关,大家吃住在炉边,把整个窑炉像孩子一样关照。不久,釉面光润,无泡无疙瘩,白度高,不变形的合格日用瓷,让青海人民告别了又粗又笨的黑碗历史。正当青海大通陶瓷厂要犒劳山东支边人员,安排大家参观佛教圣地塔尔寺和青海湖时,杜祥荣又接到了提前返回的通知。

省委省政府给淄博瓷厂下达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配置全套用瓷的任务,包括餐具,茶具,酒具,烟具,大花盆,花盆座等。杜祥荣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大会堂用瓷生产过程中除画面以外的所有任务都由杜祥荣承担。“实验出较好的陶瓷坯釉配方,尽量用当地原料,生产出具有地方特点而又代表山东水平的高档日用细瓷,必须符合高档日用细瓷白度高、强度大、半透明度好的标准。”杜祥荣心里明白,这是一纸无字军令状——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原料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钛含量是影响瓷器白度和半透明度的主要杂质。我国北方之所以缺乏优质瓷土,就是因为北方粘土的铁钛含量较高。为了尽量避开铁钛杂质,杜祥荣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后,拟定出两个系列配方作实验:一是高石英系列配方,即提高配方中的石英含量,减少黏土的使用比例,以降低配方中的铁钛杂质,实现提高瓷器白度和半透明度的目的;二是高铝质系列配方,在配方中外加不同比例的工业氧化铝,以提高瓷器的强度和白度。经过反复揣摩、反复实验,实验结果都不同程度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高石英瓷因内在质量探究不够,国内外也未见关于高石英日用细瓷的报道,为可靠起见,最终决定用高铝配方制作北京大会堂用瓷。

配方确定之后,通过在实践中不断革新传统技术,北京大会堂用瓷最终顺利完成。淄博从此结束了不能烧制京城用瓷的历史。从此,一种不含铅毒,经久耐用,不怕磕碰,不掉颜色的绿色陶瓷在淄博扎根开花了。

把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送下水

听说过“‘09’工程下水,让太平洋不太平了”这句话吗?

曾经流行于七十年代的这句口号和今天的中国人登上月球一样时髦。

航天员杨利伟因太空之旅,一夜之间成为明星。30多年前,杜祥荣和他的同事们送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却并没有享受到如此的风光。

“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之中,我们是在条件极其困难严格保密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鲜为人知的为‘09’工程配套的重要国防任务。当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之后,中央军委发来了贺电,我们只是在车间的小范围内,为之欢呼雀跃。那种难以名状的成就感和由此引发的身心愉悦难以语表。”翻开日记,简短的几句话记载着杜祥荣当时的心情。

1967年,杜祥荣在经历了无线电高频瓷、滑石质瓷、高铝瓷等众多新瓷种研究后,被任命和霍清宵同志共同担负研究压电陶瓷及器件的研制与生产。

压电陶瓷是一种在电的作用下能发生电致申缩的陶瓷晶体。利用压电陶瓷这种能量互换的性能,便可生产出多种多样的陶瓷器件。在民用产品方面,可做拾音器、扬声器、蜂鸣器等;在工业上可用于超声清洗、石油勘探、鱼群探测、海地海貌及测速测压等;在军事方面可用于海军声纳、传感器等;在通讯方面可用于制作陶瓷滤波器、谐振器等电子元件。这是为后来的“09”工程试制陶瓷声纳换能器作准备的。“09”工程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代号。

用压电陶瓷生产的声纳换能器,实质上是潜艇在水中的眼睛和耳朵。潜艇在深水中靠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来搜寻水下目标和探测前进或后退的方向。这些眼睛和耳朵就是靠做成柱状和空心球状的发射型换能器和接收型换能器来完成的。“当时的主要原料二氧化锆的生产工艺技术文件是由我编写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三个月,雪白雪白的二氧化锆生产出来了,纯度达到99.99%,完全符合生产压电陶瓷的需要。

从1965年到1974年,杜祥荣搞了近10年的国防军工任务。先后两次工业中毒,两次住院治疗。至今,杜祥荣的身体仍有多梦和睡眠不好的毛病。

20年炼“一瓷”

干将莫邪,10年磨一剑;今淄博人20年炼一瓷。

作为国宴用瓷原料的高石英精细瓷器的研制,在淄博硅酸盐研究所从项目安排到成果鉴定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谁又会知道,高石英瓷从感知、产生动议、到实验探讨,整个过程却用了近二十年时间。

1964年,研制人民大会堂用瓷时,高石英系列配方因白度高,强度大和突出的半透明度进入杜祥荣的视野。后因高石英瓷内在质量探究不够,为可靠起见,高石英系列配方被暂时搁浅。

1965年,为参加广州交易会研制高水平的陶瓷展品,“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高石英瓷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高石英瓷在广交会上展出后,与会代表带回了大把大把的产品定单,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高石英瓷配方在生产车间投产。意外的“炸瓷”现象让高石英瓷又一次被打入冷宫。

“我是高石英瓷配方的提供者,理所当然的由我牵头进行调查研究。”杜祥荣回忆说,当时在对发生炸瓷的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高石英配方炸瓷的主要原因是球磨时间过长,粒度过细所至。只要严格控制球磨不要太细,热稳定性即炸瓷问题就一定能够克服。后来,厂领导生怕再发生波动,始终没有开封,致使这一实验结果被束之高搁。

1978年,杜祥荣被调到硅酸盐研究所当所长。硅酸盐研究不到一年时间研制了高长石质精细日用瓷,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和超过美国Lenox公司生产的高档总统用瓷,1984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至此,我国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档日用细瓷。时任山东省省委书记的高启云同志第一次看到样品时,喜出望外,并连声说:“好!像玉啊!就叫鲁玉瓷吧。”鲁玉瓷的研制成功重新点燃了杜祥荣攻关高石英瓷的动力。

1980年,杜祥荣又把搁置多年的高石英瓷研究项目上报省轻工业厅,轻工业厅的专家们一致以一种极其普通的常识——方石英晶型转化必然导致炸瓷为由,轻而易举的予以否决了。

高石英瓷不能制做日用细瓷,国内外文献早有报道,这在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中已成定论。近乎固执的杜祥荣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被列入国家项目未能丝毫动摇他的信心和决心。“我决意先做试验,待试验成功后再补办申报手续。”他和张方训、吴金环两位工程师进入了悄悄的攻关。

项目开始后,由于数年前的炸瓷教训和初步探讨的经验,实验方案的设置不再是漫无边际的瞎子探路,而是有的放矢地寻求为什么中颗粒居多就不发生炸瓷的原因。事实上这是十年前发生在淄博瓷厂高石英瓷炸瓷试验的延伸。由于项目定向准确,没走弯路,进展得非常顺利,不到一年时间就基本搞清楚了陶瓷坯体中最不稳定因素的方石英含量与石英配量,长石含量,研磨细度,烧成温度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借助高倍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对陶瓷体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在陶瓷坯体中均匀分布的中颗粒石英周围被一层薄薄的玻璃层所包围,由于玻璃层的热膨胀系数比石英热膨胀系数低得多,冷却过程中玻璃层处于受压状态而导致坯体产生预应力,从而使瓷胎产生了较高的机械强度。这一强度远远高出由于方石英转化而造成的内应力,从而大大增强了瓷器的热稳定性。这一发现,是后来被国家批准为发明创造的真谛。

实际生产中,通过改进传统生产方法,采用两级水利旋流器对石英砂浆进行分选,保证了石英以中颗粒形式存在,从根本上解决了泥浆制备中的细度波动,为高石英瓷的稳定生产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1982年12月4日,全国几十位知名陶瓷专家云集硅研所。经过公布实验报告、现场答疑等多个环节的验收,鉴定终于顺利通过。

1983年,在干部“四化”的大环境下,杜祥荣被任命为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兼任组织部长。1991年至1996年任中共淄博市委书记。

一个城市的陶瓷运动

1989年,内陆城市淄博,一下子进来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从那以后,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外国人拥入淄博。这在刚刚施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内陆城市发生这样的事,那算是件了不起的新鲜事。这件新鲜事起因,是淄博市有了自己的陶瓷节日——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

“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确实为淄博市打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炮,让并没有多少知名度的淄博一下子声名远播。”杜祥荣认为从那时起,淄博这个新兴工业城市在世人面前才和陶瓷连在了一起。

从1989年开始,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连续举办了6届,每一届都由杜祥荣牵头负总责。展出内容除陶瓷和琉璃外,还有体现我市工业水平的大型综合展览馆和各区县展览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来自世界各国的近千名客人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每年的销售额、出口成交、投资签约总数都在30亿以上。

1999年,淄博市政府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办起了一年一届的新材料论坛,成为山东一年一度耀眼的重大科学活动,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切实可靠的技术基础之上,给淄博乃至山东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从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发展到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和新材料论坛,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它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看似回到了原来的地点,但却进到了一个更高的层位。”杜祥荣意味深长地说,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用30年时间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已不言而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日用陶瓷权威专家张守智说:体现一个人、一个家庭生活品位和质量,不是看他住多豪华的房子、开多高档的轿车,而是看他的餐具是否真正绿色环保。

纵观淄博陶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杜祥荣一脸深情:淄博陶瓷用8500年历史成就了北方瓷都的蝶变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淄博工业,乃至淄博的根。今后不论经济怎样发展,不管陶瓷在全市工业产值中占多大比例,我们都应该下大力气去继承和发扬这一科技成果,因为没有根的城市是可怕的。展望高石英瓷的未来,杜祥荣满怀期待:石英瓷什么时候不再被称作“国瓷”,而成为惠泽大众的日用品,我会笑的更加灿烂。

杜祥荣简介:

杜祥荣,山东省淄博市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山东淄博工学院,留校任教,后调入淄博瓷厂、淄博市硅酸盐研究所工作。期间先后发明创造了或参与发明了无线电高频瓷、滑石质瓷、高石英瓷等众多新瓷种的研究。

1978年,杜祥荣担任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带领大家不到一年时间研制出了高长石质精细日用瓷,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和超过美国Lenox公司生产的高档总统用瓷,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至此,我国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档日用细瓷。

尤其对于高石英瓷的研究,打破了国际上一致认为高石英不能做日用瓷原料的说法。1982年12月4日,高石英日用细瓷顺利通过验收。1983年高石英瓷项目获轻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7年高石英瓷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并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第15届国际创造发明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高石英瓷研究为我国日用瓷在国际上摘得了第一枚创造发明金牌。

杜祥荣出版专著有《陶瓷基群带通滤波器》,八十年代发表论文《高长石质日用瓷器的研究》、《石英在瓷器中的行为和作用》、《高石英质精细瓷器的研究》等。被誉为我国卓有成就的陶瓷专家。1983年,杜祥荣任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市委组织部部长。1989年,杜祥荣牵头组织了淄博市首届“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此后连续牵头组织了六届,为淄博的陶瓷行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后来被人们称为淄博(国际)新材料技术论坛的前身。

1991年至1996年,杜祥荣担任中共淄博市委书记。期间先后当选为中共十二大、十四大代表,中共山东省委第四届、六届委员会委员,省八届、九届人大代表。1996年当选为山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1998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杜祥荣被许多外国友人称为“中国的陶瓷书记”。(本文原载于2008年5月29日《淄博日报》)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国瓷 淄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刻瓷大师李世典:用刻刀为文化名城添彩
下一篇:领尚琉璃,古典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