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天下刻瓷
编辑

谢建华:创作刻瓷作品《千手观音》的几点体会

发布时间:2017-01-12 09:29:02 来源:人民网 作者:谢建华 编辑: 
摘要 刻瓷艺术是我国独有的艺术门类。淄博刻瓷自上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在国窑文化的旗帜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从事专业刻瓷的艺术家和艺人不下3000名,加上业余爱好者,已形成了近万人的刻瓷大军。

F2009080511512301587.jpg
谢建华创作的刻瓷作品:千手观音

一、我为什么要创作这一作品

观音,又称观世音,即圣观音菩萨,其全称名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观音菩萨作为宗教艺术的重要题材之一,一直流传到现在。据佛典《法华经?普门品》言,自然灾害、社会苦难、鬼怪之害,只要呼喊一声“观世音菩萨”,神通广大的观音菩萨就会前来搭救。再经佛徒信士的夸张与理想幻化,于是就有了千眼千手观音,简称:千手观音。因此古代艺术家们以绘画、雕刻或其他艺术形式,塑造了种种形态迥异的观音形象。据史料记载,南北朝以前,观音形象多系男相,有的英武伟岸,蓄有胡须;有的横眉怒目,见于密宗;有的璎珞庄严;有的号正法名如来,等等。从南北朝开始,由于传说中观音能现女身,逐渐塑造为女性形象,使其完全中国化,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创造。

在我国,最早表现千手观音的艺术形式有:(一)绘画作品。千手观音最初的艺术形式是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变相》,即《千手眼大悲变相》制作的,其经和像虽在唐初就由印度传法僧携入中土,但历经多种曲折和艰辛,才于一百年后在华夏土壤扎根。即便如此,唐宋寺庙壁画及石窟寺中此类题材仍然较少。目前见于画史记载最早者,可能是四川名画家左全于唐宝历年间(825一826年)在成都三学院文殊阁绘制的,惜已荡然无存。有专家认为,在尚未发现更早的图像资料以前,敦煌盛唐时期诸如79、 113、148等窟的《千手经变》,可以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千手经变》图像。(二)石雕作品。四川石窟中,保存较好的千手观音像数量不少。(三)大足石刻。重庆市宝顶山大佛湾南岩有一尊实有1007只手的摩崖石刻造像,人们称她是人间唯一的千手观音石雕像,是天下一绝。

到了现代,从绘画艺术到雕刻艺术,表现千手观音的造型美极为丰富多彩,表现手法亦多种多样。所表现的观音一般都是美丽、庄重、面色慈祥、柳眉大眼、挺鼻梁,造型舒展飘逸,且温柔、文静并充分展示出女性的曲线美和佛宗造像的庄重优美,无不具有东方女性的神韵,所以她又被艺术界称为“东方的维纳斯”。但是,通过已诞生200余年的中国刻瓷艺术来表现这一典型形象,还尚未发现有记载。

有人说:观音之美不仅在于体态,更贵在以神传情丰富的精神内涵。本人平时就非常喜欢画些仙佛人物,更喜欢观赏有关仙佛的画像,特别是对观音。每当看到她那圣母般美丽、善良、温馨和慈祥的面容,内心深处就自然而然地涌动一股暖流,心情会陡然变得美好和开朗;她那慈悲为怀,驱邪扶正,乐善好施,普度众生的威德,每每使我肃然起敬。尤其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邰丽华等残疾姑娘演员用肢体语言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感动和震撼了我的心灵。那“仙仙徐动何盈盈,玉腕俱凝若云行”的艺术造型与曼妙舞蹈,的确是精彩绝伦,给人的视觉带来了愉快享受。舞蹈《千手观音》造成的那种从视觉直入心灵,撼人魂魄的感觉,是来自编导精巧绝妙的手笔,还是那辉煌绚丽的色彩,抑或是美伦美奂的表演,还是对观音这一佛教文化现象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呢?可能是多种原因交互作用形成的效果吧。反正我几次观看演出后,都触动了心底那敏感的神经,频频激起我强烈的创作欲望:我一定要把千手观音的形象再现到我的刻瓷作品中。因为刻瓷这种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堪称世界文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支奇葩,被誉为"瓷器上的刺绣",所以若能够通过刻瓷这一中国综合的艺术形式,把千手观音的美好形象展现出来,是否也堪称完成了一件开创性的事业?

二、构图布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万事开头难,我首先面临的是谋篇布局,或者说整个画面的构图设计。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如果说仙佛画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并不过分,但随着时间的远去,仙佛画在人们的心目中更多地被简化为一种概念和符号。我想如果再像以往画仙佛那样去表现观音的形象就已经落伍了。因此,我必须着力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努力尝试在人物形象与意境处理、画面布局与整体效果等方面美观、均衡和新颖,并处理好瓷器与宣纸、笔墨与刀法、空间与色彩、意境与构图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件人物刻瓷作品的好坏,主要看其人物形象是否圆满,画面是否有意境,刻凿是否精湛,颜色是否得当,题材是否恰当,造型是否完美等。在构图上,我首先注意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充分考虑画面的整体效果,以增强画面的装饰性。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让体态丰盈的千手观音合掌趺坐于莲花之上,以莲花的圣洁雅丽,贴切地烘托出观音的慈祥、典雅、灵性和睿智,体现出“佛母”那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胸怀。

美丽、端庄的观音形象设计,是需要认真揣摩的,因为这最关乎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面部表情和手指间所透出的千姿多态,以及臂膀的柔美圣洁等,都非常重要,而尤其需要刻画好眼睛。关于刻画眼睛,据说原始人画人物像,画眼不画嘴,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嘴会说出危害人类的咒语,而眼睛则有辟邪的功能。《世说?巧艺》载:东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擅长画人物。他画人像,有时画了几年都不点眼睛。别人问为什么,他指着眼睛回答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句意思是说,四肢的美丑,是无关紧要的,画像要能传神,关键就在眼睛里头!著名的人物画像《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画过,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顾恺之所作人物画,善于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细线,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正如他所言,他画人物像,对“点睛”一事,非常慎重。他认为,人的身躯是有形之物,没有什么特别微妙之处,而人物的“神”是无形而精妙至绝的,不是形体所能表露的,要“传神写照”必须通过“阿堵”就是眼睛来表现。画人物之所以难,不仅难在不容易掌握人的形象特征,而且更难在不容易表现人的精神面貌。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心不同各如其眼。眉目足以传情,观音安详的慈目如何呈现出来最为关键,于是我下了一番功夫把设计好观音的眼睛作为重中之重,让她的眼睛能够传神,为随后用刀打下良好基础。

对手的处理,我认为并不是画的越多越好。据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所以千手观音的形象中“千”的数字并不是实指,通常是以四十二只手象征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千手观音”只是对正常情况下人的双手的相对夸张而言,但是如果刻瓷作品中择数不当,安排不合理,也可能成为败笔。所以在布局上,我坚持按照空间大小,人体比例,疏密有致,相互照应,富有变化的原则,把三十二只灵动多变的手安排在观音的周围组成一个扇形,如光芒向四周放射,使之蕴含着把温暖洒向人间的寓意。古人说“画兽难画狗,画树难画柳,画人难画手”,前辈们总结的这些经验给了我有益的启示。千手观音主题在手,而且是多手并出,如果处理不好,这些手就会显得呆板、散乱,影响整个画面的效果。因此我反复琢磨,最后决定采取既要和谐有序,又要注意手形变化;既要保持画面的整体感,又要有个性化的生动,防止千篇一律,通过手的优美造型把观音秀气、灵通的美好形象依次展现出来。这种构思也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同仁的肯定。三、讲究刀法注重用线,凸显神韵强健筋骨

了解刻瓷艺术的人都知道,画面的镌刻是法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不论是采取墨稿镌刻,还是脱稿镌刻,只有在掌握瓷器胎、釉性质的基础上,在烧制好的秞瓷上,用特制的钻石笔、合金钢刀等工具,依靠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娴熟的刀法技巧,把刻瓷艺术的表现手法融入到整个画面的制作中,才能达到任何笔锋描抹不可替代的艺术效果。无论是中国画的笔墨气韵,还是篆刻艺术的金石趣味,均可用千变万换的刀法表现出来,其效果是任何绘画艺术形式不能比拟的。正所谓“险峭虽从笔下成,精能皆自刻中生”,“手边云起何时雨,刀下波生不待风”。

“千手观音”是在二十寸的骨质瓷大盘上来完成的,由于瓷器胎骨坚硬,釉面光滑,非常不同于纸上作画。在技法上,要能够把千手观音的形象和面部表情精雕细刻好,把手指间所透出的千姿百态,臂膀的柔美圣洁,用简练而有韵律的线条,淡雅的色彩完成好,全靠纯熟的刀功技法和对专业艺术的综合把握能力,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我的老师张明文教导我们,要“放胆落笔,刻凿细心”,“刻画形态,凿鉴骨筋”,“刀笔生花,线是灵魂”,他还说,“线是刻瓷艺术的命脉,线是刻瓷艺术的筋骨,不论初学后学者,宜着重用线。‘筋骨不立,肉何所附’?”真是说到了点子上,只有亲临实操,方能体察其中滋味。

三、完美实现画面的设计意图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难的则为刻画人物的脸部,特别是眼睛,一刀下去绝不容修改。人物表情的呼之欲出、善良慈祥,一切心理活动都在脸上和眼泪里显现,所以一旦落刀,就成定局。所以必须在心无杂念,一派纯正、平和的情绪状态下,才能刻画完成。线条是绘画的基础,更是刻瓷艺术表现力强弱的标志,所以,线刻的水平往往代表一个作者的水平。实践中我体会到刻线的力度,下刀的深浅,走刀的快慢,用力的均匀程度,都决定着线的质量和“形”的准确程度。回想过去我有的作品中许多线条缺乏刚劲、流畅,都是因为运刀不当造成的。此次操作,为了保证画面的艺术效果,我主要采用钻石刀刻法,个别部位间用合金刀法。除了依靠多年的艺术功底,每刻一线凝神静气,稳准落刀,十指发力,一气呵成外,对人物的敏感部位,按照镌刻人物的要领和经验,采取重点突破,对观音的五官和手、指作了精心处理,并把刻好观音的眼睛作为重中之重,力求达到线的流畅和爽利。功夫不负苦心人,我终于把她那端庄祥和、普救众生、充满智慧的慈母形象,以及“掺掺擢手映鲜罗”、灵动优美曼妙的“千手”姿态,刻凿得比较到位和成功。最后,再说一下赋色。所谓赋色,就是将在瓷器上刻好的画面,按设计要求施上色彩,使画面彰显刻瓷艺术的魅力。这是刻瓷艺术缺一不可的步骤。所以说,一件不经赋色的刻瓷作品难现其艺术风彩及珍贵。但是,赋色是十分讲究的,并不像画纸画那样只要色彩选好就可以提笔描抹。刻瓷赋色即使色彩选准、配搭和谐,也需要按照不同刀法刻出来的点、线、面其疏密、深浅及层次,结合釉面、胎质色彩和亮度,作精心处理。否则,是不会真切地展现出“瓷赖画而显,画以瓷而传”,“触有手感,观有笔墨”,既有金石味,又有笔墨韵。千手观音图,根据人物形象的需要和意境的要求,我用的是反衬法,即计白当黑。选用色彩则以素和静,不用重彩;多用浅绛、淡墨,以衬托出人物蕴润若玉、高洁无上的内涵。旨在完美实现画面的设计意图。

四、结束语 

刻瓷艺术是我国独有的艺术门类。淄博刻瓷自上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在国窑文化的旗帜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从事专业刻瓷的艺术家和艺人不下3000名,加上业余爱好者,已形成了近万人的刻瓷大军。淄博刻瓷在国内外艺术评比和陶瓷艺坛上屡获殊荣,国际金奖、国内金奖已有60余项,作为国礼留传到世界几十个国家。《人民日报》称“世界刻瓷在中国,中国刻瓷看淄博”。三十年前,刚刚从美校毕业不久的我,在实习完后,由厂领导选拔,来到刚刚成立不久的淄博瓷厂刻瓷艺术创作组,这就是中国刻瓷史上第一个由官方成立的刻瓷组。师从当时的组长,现代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先生。有幸得益师傅的言传手教,在前辈那儿学到了不少珍贵的东西,受益匪浅。三十多年来,我步履蹒跚一路走过,创作了《蕉荫消夏》、《雄鹰》、〈鹭丝》、《牵牛花》、《红枫》、《洛水女神》、《赏花》、《九歌》等刻瓷艺术作品。曾多次进京参展(有证书)。1983年获国家质量银质奖,1988年获刻瓷银质奖,1989年刻的五头文具获山东创作一等奖。刻瓷作品〈〈千手观音〉〉,2008年参加了由淄博市文联、市刻瓷艺术家协会主办,由淄博日报社协办的首届全国刻瓷艺术大奖赛,并获三等奖。我作为淄博刻瓷艺术队伍中的一员,深受鼓舞,也倍觉责任重大。我想,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使淄博刻瓷艺术昌盛不衰,自己在艺术创作上必须加倍努力,坚持创新。如果只是继承,只能是复制与克隆。只有以独特的理念和超人的执着,不断地钻研和实践,才能叩开艺术家的大门。本文撰写的创作体会,其目的也在于求教专家和学者,以获教益,催我前进。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千手观音 谢建华 刻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一门神奇的艺术:刻瓷艺术
下一篇:书法刻瓷:两大国技撞出新的艺术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