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艺术鉴赏
编辑

那些精美绝伦的金器

发布时间:2017-04-11 14:59:05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编辑: 
摘要 “ 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中国人对黄金的热爱,却不单单是一个“利”字能解释清楚。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它们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代匠人对黄金用途的探索和社会风尚的变迁……

1.jpg

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中国人对黄金的热爱,却不单单是一个“利”字能解释清楚。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它们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代匠人对黄金用途的探索和社会风尚的变迁……

食器

2.jpg
最早的金制器皿玉耳金舟

勾践灭吴后不久,越国一名相当于卿大夫的巫祝去世。他的后人将一枚带有圆环形玉耳的金舟放在长方形漆盒内,连同对逝者的哀思一起埋入黄土。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初期墓出土的这件玉耳金舟,是目前所知古代中国最早的金制器皿,从外形上看,似为带有礼制性质的饮酒用具。

3.jpg
战国早期曾国的君主使用的黄金食器

1978年,当那座尘封两千多年的曾侯乙墓被打开,轻巧精致的金漏勺就与盛放它的金盏一起,静静地躺在墓主棺木之下。显然,这是一套配合使用的食具,或许曾侯当年就曾用那件金漏勺,从金盏里捞取汤汁中的食物。

4.jpg
刻花金铛

唐人豪饮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就连酒器的制作也是匠心独运、精益求精。这件出土自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的唐代金铛,是皇室贵族家中用以温酒的器具。它通体捶揲成型,内底、外壁以细密的线条装饰出异兽、蔓草、鸳鸯等图案,洋溢着富丽堂皇的王者气象。

5.jpg
缠枝花飞禽纹金执壶

执壶是一种由西亚传入中国的器物,在唐代被称为“注子”,用来盛放酒、水等液体。常见的形制是一侧有弧形把手,一侧有上翘的流口。咸阳发现的这件唐代缠枝花飞禽纹金执壶,采用捶揲工艺制成,外壁饰满鸳鸯、蔓草、仰莲、金龟等纹样,盛唐富庶、开放的时代气息在它身上展露无疑。

6.jpg
“闻宣造”牡丹缠枝莲云纹金盏

这件元代酒器出自江苏苏州吕师孟墓,金盏口径5.2厘米,重131克,黄金成色高达92%。四出菱花式的设计活泼生动,衬以满地装饰的莲花、石榴、宝相花,高低起伏,造型丰满,显示出制作者的深厚功力。

7.jpg

这是一套只有大清皇帝才能用的金食器:金碗、金勺,镶象牙的珐琅柄金叉,金三镶象牙筷箸(象牙筷的顶端、中腰、底部镶金),还有金饰珐琅套装的餐刀。在宫廷大宴上,这套食器会摆在铺有黄缎绣金龙镶宝石的皇帝专用的金龙大宴桌上。

首饰

8.jpg
元·双龙莲花金钗

青灯疏影、古卷宝钗是最中国的意象,古代的女子就被称为“钗”。无数的传奇故事以簪钗为名,借这一经典的信物,描绘悲欢离合。

9.jpg
明万历皇帝金丝冠

这件1958年在北京昌平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金丝冠,是我国迄今为止从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唯一一件的帝王金冠。它由直径仅0.2毫米的金丝编织而成,孔眼均匀,薄如蝉翼。后山攀附的两条蟠龙,呈二龙戏珠状。尤为精绝的是,龙身采用掐丝、垒丝、码丝、焊接等方法塑造成型,如果拿放大镜仔细观察,甚至能清晰地数出8400片龙鳞。

10.jpg
金累丝“鹦哥架”步摇簪

“鬓角挂鹦哥”在清代十分风行,这样的步摇簪令女性更加俏丽可人,作为礼物也很被男子钟爱。步摇是一种女神级的首饰。步摇本为女性的礼仪饰品,在汉代,皇后谒庙时才戴;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步摇仍属禁物范畴,由贵族独享。

摆件

11.jpg
鎏金镶嵌兽形带砚铜盒

这是东汉彭城王使用的奢侈品,1970年在江苏省徐州土山汉墓出土。它整体造型如同神兽,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等,色彩绚丽,构思巧妙,其精湛的做工,代表了东汉时期鎏金和镶嵌工艺的最高水平。

12.jpg
金蝉玉叶

有别于豪门大户追求的富贵绮丽之感,宋元以后的文人雅士,将艺术与江南地区的秀润景色相融合,连闲暇之余把玩的金器摆件也呈现出一股清新淡雅的书香气质。上图是苏州张安晚家族墓出土的金蝉玉叶,羊脂白玉的温润将黄金固有的富贵感巧妙中和,精致中透出婉约的美,令人惊为天成。

中国古代金工艺

捶揲与金箔工艺

大约在商代,人们已经掌握了黄金捶揲、锻造技术。

明代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内记录了金箔的制造过程:先将黄金捶打成薄片,再包在乌金纸中,极力挥槌打薄。每张乌金纸可打金箔五十槌,每七分(2.61克)黄金可打成一平方寸的金箔一千片,将其粘贴在器物表面,可覆盖纵横三尺的面积。

金子在乌金纸内打成金箔后轻薄易裂,如何取出并保存起来留备下次使用呢?

宋应星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先将芒硝鞣制的猫皮绷紧成为小方形皮板,再把香灰铺撒在皮面上,将乌金纸里面的金箔覆盖在上面,用钝刀画出一平方寸面积的多个方格。这时操作的人必须屏住呼吸,手持轻棍用唾液沾湿其中一片金箔,将其迅速挑起并夹在小纸之中,轻薄的金箔便易于保存使用了。

13.jpg
用捶揲技法加工制作的宋代柳斗纹金盏

金错

所谓“金错”,就是先在铜器铸造时预留下花纹、文字的凹槽,成型后把纤细的金银丝或片镶入凹槽内,再反复打磨之,使槽内金与铜器表面磨合为一体。

目前传世最早的错金铜器是春秋晚期晋国祭祀用酒器“栾书缶”,器盖内刻有错金铭文五行四十字,内容记载晋大夫栾书伐郑、败楚的功绩,字体线条流畅婉转,金线的华丽与铜色的古朴交相辉映,有风流妩媚之姿。

鎏金

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唐代窖藏,发现了很多以鎏金为饰的银器。这是一种常见的黄金装饰技术,战国时多运用于铜器、木器和建筑物上。

汉代人称它为“黄涂”、“涂金”,唐代工匠则以“金花”、“金涂”、“镀金”、“金镀”呼之,广泛将这项技术运用在银器的加工、装饰上。

他们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齐涂在被装饰的金属器表层,加热使熔点较低的水银蒸发,熔点较高的金则牢固地依附在器物表面。

《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粗略描述了金汞齐的原理。

明代人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更详细地记录了这一化学反应过程:“镀金法,以汞合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则黄。”由于汞在鎏金技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验证器物是否经过鎏金,主要是看其表层是否残有汞。

14.jpg
西安南郊草场出土的唐代鎏金铁心铜龙

金平脱

“金平脱”较早在汉代漆器装饰中出现,时称“金薄”。

至唐代又进一步运用在铜镜、铁器上。工匠们在素器胎体上涂漆,把金箔剪裁成各种需要的图案花纹,贴在漆面上,再在金箔上加髹与底色相同的漆数层,打磨表面,使图案显露,或用工具剔掉金箔表面的漆膜,露出金箔。

这种技法也可用于银箔的装饰,唐代工匠将金、银平脱运用在同一件器物上,既能增添图案的层次,又能在色彩上形成金黄、银白二色交相辉映的效果。

金平脱在唐代宫廷中颇受青睐,已能广泛用于除漆器之外的各种材质的装饰。

錾刻

唐代何家村莲瓣纹弧腹金碗的内底,采用錾刻工艺装饰出浅细的宝相花,这一技法起源于古人较早精通的玉、石、竹木器雕刻,又“镂”、“钑”,黄金的捶揲技术产生后,人们在成型的金器上用錾刀雕刻出细腻的纹样。

何家村的这件唐代金碗,内腹璧由内向外捶揲出浮雕大莲瓣纹,正好从多面聚拢光线到底部敛光的宝相花上,烘托出柔而不媚的整体气质。

錾刻掉图案设计中不需要的部分金片,便称为镂空,小件的首饰往往采用镂空图案,以便凸显玲珑剔透的纤巧感。

15.jpg
唐代何家村莲瓣纹弧腹金碗

掐丝

所谓“掐丝”,就是将捶打成极薄的金片剪成细条,慢慢扭搓成丝,可以单股,也可以多股,搓捻成线的极细金丝用镊子一类的刀具挑接,可以制造金丝编织物。

明代人称这种技术为“累丝”。较粗的丝也可以直接捶打而成。

它既能用于小件首饰的细部造型,也能用于大件器物的整体制作,在塑造器物图案的线条感、层次感上它还略胜镂空一筹,使金本身变得柔和轻盈、精光内敛。

16.jpg
江西南城朱槟墓出土的金凤钗

黄金,从王公贵族独享的奢侈品,到金门绣户案头枕边的嫁妆摆件,人们竭尽巧思,用迥然各异的形式,探索它的利用价值。作为装饰的贵金属,黄金记录着皇室富户日常生活的奢华精致,笺注着历代工匠的奇思妙想,也传递着普通人对幸福生活最直白的定义。它所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变迁,意蕴悠长,耐人寻味。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金器 艺术 手工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怀袖雅物折扇
下一篇:赏天下三大行书,体味人生三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