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刻瓷学院
编辑

天津雕刻艺术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6-05-31 10:57:21 来源:天津地方志 作者:雕刻 编辑: 
摘要 刻砖,是一门用于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天津的刻砖艺术,以其丰满的构图、严谨的结构、娴熟的刀法以及层次分明的透雕等工艺见长,在中国民间建筑工艺中处于显著地位。

一、刻砖

刻砖,是一门用于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天津的刻砖艺术,以其丰满的构图、严谨的结构、娴熟的刀法以及层次分明的透雕等工艺见长,在中国民间建筑工艺中处于显著地位。

天津刻砖工艺是随着建筑装饰艺术的兴盛应运而生的。早在明清之际,许多富贾商人和官宦人家在津门定居。他们大肆兴建豪华宅邸、摆阔气,在宅院的墙、门楼、影壁等处多以砖刻作为装饰,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刻砖艺人数量的增加,也加快了砖刻技术水平的提高。

刻砖,在清乾隆、嘉庆年间,还由瓦工兼做。能操此业的匠人被称为“刻花活儿的”或者叫“凿花活儿的”,其工作被称为“细活儿”。其中以宁四爷和马士海的造诣最高。宁四爷,家住河东,他以刻花鸟、动物见长,尤精于刻猿猴,所刻《白猿捧桃》、《封侯荫伯》、《马上封侯》等颇受人们喜爱。马士海的砖刻作品,朴厚凝重,线条粗犷,具有中国北方艺术的豪爽风格。

清道光年间,天津砖刻已发展为独立的专门行业,从此历久不衰,代有传人,技艺亦有长足的发展。

刻砖的制作主要分4步:第一步是选好砖。按尺寸切出,用斧凿齐,用刨子刨平砖面。如果用料超出一般砖的尺寸,就先用“磨砖对缝”的方法将砖磨至所需尺寸大小;第二步是切出花边;第三步是描稿,即按图稿用刀在砖面上描画出来;最后一步是雕刻,即按图稿的要求,以前后为序,层层深入雕刻。技艺高的刻砖艺人一般不用描稿,如马顺清、刘凤鸣等,他们的制作全凭心记,直接用刀雕刻。不过像文字或图案类的雕刻,为求准确,也得用毛笔先勾出图案再雕刻。一件作品刻好后,还要重新审视一番,将用刀不慎刻坏的地方,用松香或黄蜡贴补。

(一)“马氏”刻砖

马顺清的作品,气势雄浑,形象圆厚朴实,线条生动流畅,具有浓郁的装饰趣味,而且画面的主次极为分明。其工艺技巧上,善于运用磨砖对缝的方法,使构图的整体性强,刀法稳健,并以豪放著称。马顺清还发明了“贴砖法”,即根据构图需要,在原砖基础上,用黄蜡和松香制成的粘合剂,将另一小块儿砖粘贴在砖面上,这种方法可增加砖面的厚度、增大画面的空间,从而使作品层次分明,有透视感。此外,马顺清还采用多种雕刻的技法,将线刻透雕与高浮雕并用,然后粘连拼合,使层次更加突出,产生了远、中、近景皆分明的艺术效果。后来,马顺清的儿子马少德、马少清、外孙刘恩甫、刘凤鸣、徒弟穆成林、何宝田等人,又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贴砖法”,形成了天津刻砖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由于马氏父子的刻砖作品层次分明、造型考究、构图巧妙、内容丰富,所以,旧时许多豪门大户的宅第建筑装饰都找他们完成。如天津的老“八大家”之一,被清咸丰皇帝封为“一品顶戴”的大盐商张锦文(绰号“海张五”)家的祠堂、老城西北角的清真大寺以及老城厢和附近乡镇的大宅院,都留有马氏父子的杰作。

旧时,较有名气的刻砖艺人还有赵连壁,他是马顺清的邻居,又是盟弟,时常相互交流刻砖技艺。其作品形象饱满、神态逼真。其子赵恩祥,擅刻花鸟。他们父子能采用国画的构图方法,使所刻的砖面远近分明、疏密得当、意境深远。其刀法朴拙、刚劲挺拔。此外,还有杨壁臣,其作品以追求构图简朴、富于装饰性而得名。

(二)“刻砖刘”刻砖

近百年来,最杰出的刻砖艺人还属人称“刻砖刘”的刘凤鸣。

“刻砖刘”刘凤鸣,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天津,回族,他是刻砖名匠马顺清的外孙。从小对刻砖艺术耳濡目染。15岁起,正式向外祖父马顺清学艺,后又跟舅父马少清学,28岁时能独立创作。他的作品构图丰满,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既生动、含蓄,又富有装饰性,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刘凤鸣善于观察事物,广泛地吸取建筑上的彩画、寺院、坟茔上的砖石雕刻、杨柳青年画和旧式花灯上的人物、花卉、楼台亭阁等花样的表现方式,从中汲取营养,经过日积月累,使他的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画稿,他在平日的刻砖实践中,几乎都不用提前画稿,只略加思考和构思,便可在砖上刻出数层的人物或风景等,而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在此基础上,刘凤鸣还继承和发展了马氏父子创造的“贴砖法”,使贴一块砖增加到贴数块,使砖面的起伏更大,更明显,形成了“堆贴”。也使作品的立体结构更加突出,无论从正面,还是从侧面看,都给人以美的感受。《九狮图》就是他用“堆贴法”创作的代表作。刘凤鸣在这件作品中,娴熟地运用了透雕、浮雕和镂空等雕刻技法,使作品体现出层次多、立体感强和装饰性强的特点。

10000553_937870.jpg

马顺清砖雕作品《九狮图》

旧时的建筑,讲究三合院或四合院。其磨砖对缝的虎座门楼,好几层高台阶和封闭式的院墙上,经过刘凤鸣刻雕出的各种花形,都起到了立体的装饰效果。如屋脊上的大兽、房檐两边的斗板、挂楼、直檐、锁妖、炉口、半活以及房顶上的烟囱等,都雕刻得十分精细。由于刘凤鸣刻砖技艺精湛,手法细腻,作品表现的人物、动物、花鸟、屋宇等已非剪影的形式,人的眉目、动物的羽毛、花草的花蕊、筋脉等都有细致的刻画,加之其作品的表现力强、立体感突出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刻砖绝技,使他获得了“刻砖刘”的美誉。

“刻砖刘”早期的刻砖代表作有《合家欢乐》、《龙凤呈样》、《常年富贵》、《十鹤十鹿》、《扶苏花篮》等;后期有《九狮图》、《龙凤图》等。特别是他在7块砖上拼成1丈左右长的《三国演义》,人物众多,形象生动、逼真,并有茂密的丛林、巍峨的城堡和汹涌的江河作衬托,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0000554_798712.jpg

“刻砖刘”——刘凤鸣刻砖作品《龙凤呈祥》

“刻砖刘”从事泥瓦建筑和刻砖长达70余年之久,不仅将马氏刻砖的技艺得以很好地继承,而且还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为天津刻砖艺术事业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此外,他在天津工艺美术厂任职期间,还培养出了许多艺术人才,为天津刻砖艺术后继有人作出了贡献。

1979年11月15日,刘凤鸣逝世,享年89岁。其子刘书儒曾追随父亲从事刻砖,直至20世纪60年代。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刻砖作为建筑装饰的社会需求量逐渐减少,使天津的刻砖艺人也随之大量减少,这就使大兴建筑刻砖的装饰艺术已成为历史。目前,在保存完整的“中国华北民居第一宅”的石家大院,还可一睹天津刻砖的特色。如今,天津人习惯地将“刻砖刘”与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并称为天津民间艺术之四绝。“刻砖刘”和其他著名的刻砖艺人之代表作,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都有收藏。

二、木雕

木雕,是著称津门,驰名海内外的民间工艺之一。尤其是清代,天津的豪门望族、官僚巨商等纷纷为自已修建豪华宅邸,并在这些中国式建筑的庭院、影壁、室内隔扇及各种家具中,无不以木雕作为装饰。它与刻砖一样,都是富豪借以显示各自的财富和地位的手段。从而使天津木雕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装饰艺术。

木雕分平雕、浮雕和全雕3种。平雕即在木材上,用线条来表现物体的雕刻;浮雕即将所雕物体浮于木材之上,形成的半雕塑;全雕即将物体形象写实地雕塑出来。

木雕的制作。一种是直接雕刻图案;另一种是先画小稿,然后放于木材上,而后再雕刻。完毕后封漆(有的着色后再封漆)。

清嘉庆、道光年间,房广元等人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从改进木雕制作工具入手,将旧式木雕工具“独条锯”改为“锼弓锯”;同时积极汲取南方木雕制作工艺、技巧等方面的长处,继承和发扬天津木雕的风格和传统,使南方与北方,特别是与天津的木雕制作技艺融为一体。使木雕工艺进入了可细分层面,镂空剔透的境界。形成了天津木雕既有南方木雕的精美剔透、灵巧秀丽,也有北方木雕的淳朴豪放、粗犷奔放的独特风格。

随着天津木雕工艺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木雕艺人。清光绪年间,朱星联、何万清等木雕艺人,借鉴中国画的构图和布局方法,独具匠心地将中国花鸟画技法引入木雕制作中,使木雕艺术风格趋于成熟。在他们的弟子中,刘杏林颇有盛名,人称“木刻刘”。其幼年投师学习木雕技艺,学徒期满后任天津实习工厂的雕花教师。他的木雕技艺精湛,刀法娴熟。作品多以花鸟为题材,所雕的叶片花瓣,中间厚,边缘渐薄,玲珑精巧,栩栩如生。1960年,他曾为人民大会堂精制了巨幅木雕——毛泽东诗词挂屏和花鸟屏,使天津木雕登上了大雅之堂。

10000555_074777.jpg

刘杏林木刻作品《四季花卉挂屏》

天津木雕杰出的代表作是广东会馆的大戏台。螺旋藻井着以金色、碧绿,分外醒目,制作技艺高超。舞台内均为木制结构。舞台正面的两根重柱,采用圆雕艺术手法,图案为狮子滚绣球。柱头雕成卷曲的荷叶和含苞欲放的莲花。几面的华板和楣子,所雕图案是彩云之中腾飞的龙凤。舞台大幕正中间,镶嵌着大幅“天官赐福”镂空木雕,祥云上站立着天官和仙童,松柏灵芝中跳跃着活泼灵巧的猴子。圆心之外的四个角上,浮雕着的蝙蝠,口中都衔着桃叶。所雕图案,严谨对称,又充满情趣。在整个木结构的广东会馆大舞台,其门厅、房间的卷棚及廊厦的额坊上,在隔扇、门窗、裙板甚至于楼梯扶手、楼门楣子等,都以多姿多彩的松竹兰花,以及冰裂纹形、方形等图案为木雕装饰。它集中展现了天津木雕的技艺和装饰艺术,代表了天津木雕的技艺水平和地方特色。

民国年间,天津曾遭受一场火灾,因木结构房屋损失很大,故有关当局下令,建筑外面一律不许用木雕。从此,木雕艺人纷纷改行,有的做西式家具,有的做点心模子。北马路有家点心模子铺,就是由许多木雕艺人改行后发展起来的。

点心模子,即制作糕点所用的模子。天津的点心模子,以雕刻清晰,造型美观,没有杂纹著称。木雕艺人多选用木质细腻、纹理密致的杜木为雕刻原料。所雕图案多以“福、禄、寿、喜”和吉祥人物、花卉为主。闻名全国的“三顺合”点心模子,就是天津木雕艺人傅定元制作的。

10000556_879517 (1).jpg

10000557_875633.jpg

点子模子

时至今日,天津木雕又向装饰艺术品转化。木雕艺人王树元,在继承传统木雕工艺的同时,于变化中求发展,把单一的木雕方形边框款式改为多种形状,打破了传统边框高于作品的主体造型。使作品更生动,立体感更强。王树元擅长花鸟镂空雕,他把传统透雕发展到多层次的镂空雕,而且刀功处理讲究,自然质朴,极易表现材质的肌理效果。他的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精巧中见深厚,形象生动,造型多样。此外,杨万森的黑檀圆雕、张泽权的圆雕、李通的红木雕刻及韩砚深的木画雕刻等都是天津木雕行业的佼佼者。木雕艺人们除制作一些仿古家具和传统木雕饰品外,张瑞还标新立异、因材施艺,利用不同材质、不同的木纹肌理和不同的树皮、树结等材料,巧做一些人物或动物造型,栩栩如生。并将其制成壁挂艺术饰品,以美化居室,深受国内外人士之喜爱。

赵凤祥能将中国古老的砖雕、木壁雕和浮雕技巧用于木制盆花的制作,已有30余年。作品精巧细腻,叶面千姿百态,艺术感非常强。如“成都望月亭”、“舞彩菊花”、“板桥竹景”、“拂桑吊兰”、“彩篮花束”等作品栩栩如生、唯妙唯肖。

他的大雕花作品做工精细,每件作品都要用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

另外,杨景泰创作了一批木雕壁挂很有特色。他用浮雕透雕方法表现各种刀法,用木珠和小饰件将各个组成部分巧妙地联为一体,追求夸张变形的效果,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

20世纪90年代,张华推出了作品红木系列仿真木船。红木船体,白色船帆,非常精致美观。而且大至船体,小至绳索、滑轮等都做得比例协调,造型逼真。其木制仿真船的制作工艺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法和风格。许多作品被国内外爱好者收藏。

2001年9月在首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上,李岳林的用七年时间完成的一组“微缩红楼大观园”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组由80多座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组成的80平方米的江南园林建筑,以电影《红楼梦》大观园的真实建筑群为原型,按1∶25的比例进行微缩而成。其一砖一瓦与原件绝无两样。75600块部件全都是上好的红木制成,其红木天然的色泽,使作品富贵典雅。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随着天津人花鸟爱好者的需求,制作鸟笼者日趋考究。硬木鸟笼属高档工艺品,工艺复杂,要求精度很高,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近年来,肖金才利用工作之余,全身心地研制硬木鸟笼工艺。在继承前人作品精华的同时,对缺陷部分加以改进。如在鸟笼的顶画部分,去除了木销钉,从而使其鸟笼作品工艺更加完美。目前此项工艺已获国家专利。

张文鸟笼的制作,从师于天津制笼名家单文清,并得其真传,在选料和制作上非常考究。他用竹编制的鸟笼,玲珑剔透,工艺精湛。20多年来一直深受行内人士之喜爱。

三、汉沽刻字

汉沽刻字发源于汉沽区。由书法刻字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民间美术群体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艺术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传统特色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殿堂中独树一帜,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品类。

“汉沽刻字”群体,是由书法刻字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创作集体。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形成了集书法、质地、刀法、色调、装潢为一体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品。

汉沽刻字创作设计具有3个特点:第一,根据材料的形状不同而进行设计创作;第二因展示、放置不同而进行设计创作;第三,根据内容而进行形式与刻法设计。

汉沽刻字所选用的材料有木、石、陶、瓷、竹等多种。所使用的工具有平头刀、斜口刀、三角刀、平槽刀、圆头刀等多种,其作品的表现形式有阴刻、阳雕、阴刻阳雕3种。阴刻,就是字的显型低于材料的表面,其笔划剖面呈“凹”型;阳雕,就是字的显型高于材料表面,其笔划剖面呈“凸”型;阴刻阳雕,就是把字的边缘刻去留下笔划的中间部分,其剖面是“W”型。无论是哪种形式,他们都在材料的表面进行了刀法处理,形成了不同感染力的艺术品。在不同的材质上,运用不同的刀具,不同的刀法,不同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刻字艺术品,斑斓多彩,琳琅满目。

汉沽刻字,选材精良、刀法娴熟、色彩协调、装潢考究、造型新颖、表现力强。

一幅刻字作品,大致要经过选材、设计、书写、摹于材料上、刻制、着色、装潢等过程。

汉沽,地处渤海之滨。汉沽刻字,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集体创作,都展现了地区特性,有大海的胸怀、大海的气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了内在及形式的美,在作品中流露出大海的神韵。“汉沽刻字”创作群体于1993年获天津市鲁迅文艺特别奖。作品在中国国内许多省市展出并受到好评。同时,作为高档艺术品被人民大会堂“天津厅”和许多大宾馆收藏。他们的作品已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品类矗立于艺林中。如今,天津市汉沽区的刻字创作蔚然成风。还成立有刻字研究院,王会银任汉沽刻字版画艺术院院长。不仅如此,大大小小的刻字群体,刻字作坊到处可见。因此,文化部特别命名天津市汉沽区为“版画刻字之乡”。

四、根雕

根雕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初具形态,明清时期渐具规模,近年来这门古老艺术又焕发了青春,呈蓬勃发展之势。

根雕工艺,取材于深山峭壁,荒山野岭之巅,尤贵于年久又不易长大之灌木,其根扎于少土又多石的岩缝中,自成千姿百态之势。具有耐湿耐燥,不干不裂,年愈久树根颜色愈重、形态愈奇的特征。

民间艺人创作的根雕作品,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构思巧妙,富于想象。如艺人张宗泽创作的作品有远古时代野性十足的恐龙;有凶恶的鳄鱼、强悍的熊、机灵活泼的猴、狗、沙漠之舟骆驼、疾走如飞的鸵鸟、苍劲的雄鹰、引颈展翅的天鹅等动物;有未脱尽野性,又具充沛强悍生命力的原始人;有神话传说中的鬼魅,各样形态富于神秘感和隐含深远意境,又有令人回味无穷的人物等等。动物的姿态,或张牙舞爪、趾高气扬;或憨态可掬、雅拙有趣;或机灵可爱、姿态优美。原始人的粗拙骁勇、鬼魅的神奇、现代人的意境等,都具有造型和抽象之美。

张宗泽除树根外,还别出心裁地利用树根疤瘤、根块切片、板皮年轮等材料,创作出不同造型的艺术品。并开发了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壁挂、浮雕、人物头像、文房用具等。

较著名的还有靳文生、庞国星、李玉国、蒋玉麟等。1995年靳文生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10000558_066695.jpg

张宗泽根雕作品《文房之宝》

五、刻瓷

刻瓷,是在瓷器上用“铁笔”刻划出各种书画作品,是融金石书画为一炉,在瓷器上展示的一门综合艺术。每件刻瓷作品,艺术家们都要经过相瓷(即审瓷)、设计(构图)、绘制、刻划、着色、封瓷等过程,是一种高雅艺术。

刻瓷工具大致分2种,一是电动工具,一是合金自制的工具。

电动工具具有速度快的特点,但刻出的线条光滑,艺术性差;而自制工具刻制速度慢,但划出的线条自然,富有表现力。艺术家们在刻作中,将2种工具结合使用,用其各自的优点互为补充,速度又快又有艺术感染力。

刻字技巧讲究“凿”、“刻”、“划”、“擦”。

凿,即用刀具在瓷器上硬性冲击;刻,即用刀具在瓷器上硬性推拉;划,即用刀具的刀尖在瓷器上划痕;擦,即用合金砂等研磨用具擦。

天津著名的刻瓷艺术家有吴龙元、刘栋、孟昭丽、马魏华等。

吴龙元自1962年即研究刻瓷艺术。80年代初,他突破了双手操作的传统模式,发明了刀、锤一体的刻刀,并于1985年获国家专利,他还创造了凿、刻、研、刮、擦刻字的“五字”技法,作品中充分地展现了中国画的墨气。九十年代中期,他研制成功了“多层次刻瓷技法”,该方法可叠层多角度的手工操作,改变了传统单层刻制画面的历史,为深层次的刻瓷创作铺就了一条新路。2002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国家发明专利。

吴龙元的刻瓷作品,手法细腻、逼真传神。代表作有《鲁迅》、《齐白石》、《周恩来》等人物肖像。1990年,作品《鲁迅》获全国工艺美展一等奖。其他作品也多次在本市和全国获奖。作品多次作为政府对外的礼品,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收藏。中央、天津和台湾等电视台,为吴龙元作过专题艺术片。

刘栋在在传统的瓷器上,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制刻出了大量的内容丰富、造型美观、艺术性强的作品,其作品取材,既有中国的传统书法,也有古今绘画;既有摹古陶瓷上的花纹,也有名人手迹。作品因器型施艺,所刻图案与瓷器本身的造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普通的单釉瓷器凭添了许多姿色和光彩。

10000559_803561.jpg

刘栋刻瓷作品《红楼非梦》

孟昭丽是本市著名的女书画家,她在书画创作同时,对刻瓷艺术也颇有研究,并将自己的书画作品刻于瓷器上。其刻瓷作品多项参加展览。她还根据自己刻瓷体会,著有《瓷刻一书》并有《刻瓷艺术》教学片讲座发行全国。

马魏华是本市著名的书法家。近年来,他在从事书法创作的同时,潜心钻研刻瓷艺术,并创作了大量的刻瓷作品,引起同行的关注。

他的刻瓷作品,不是简单地移植某一书画作品,而是以瓷砖、瓷盘为载体,用各种金属刀代替毛笔而进行的一次再创作的作品。从而使其书法作品具有了立体的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的刻瓷作品追求古朴、典雅,并富有创新意识,作品常常出新。他刻制的古代书法残碑,既保留了该艺术作品本身的原味,又有碑刻的味道,达到了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马魏华的刻瓷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

六、陨石雕

陨石,乃天上坠落至地球上的石头,即宇宙中运行的外星球之间相撞而损坏之物体。

孙林瑞,自20世纪70年代始,至今收藏了大量的陨石。并对千奇百怪的陨石颇有研究,成为目前天津惟一的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会员。

近年来,孙林瑞又在陨石上展开了奇思妙想,即用天上掉下的石头雕天上的神仙,于是一组“十八罗汉”陨石雕刻作品随即产生。据知,目前世界上还无有用陨石雕刻者。这组作品选用的陨石大小大约在7—8公分之间,利用陨石本身的自然形态,用半浮雕的形式雕刻而成。所雕罗汉,刀笔简练,手法圆浑;罗汉形象憨态可掬。此套作品荣获首届“中华(天津)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铜奖。

七、微雕

微雕是在微型的物品上如鼻烟壶、发丝、牙骨、金石等材质进行的雕刻。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如田开始钻研鼻烟壶内雕艺术,十几年来,不断地探索刀法与功法技艺,通过打、弹、磨、挫、滚艺刀法的运用,如今,能在3~4毫米口径的鼻烟壶内壁上雕琢人物、花草、鱼虫、鸟兽等。并且造型准确,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项大的突破,填补了鼻烟壶艺术史上只有内画没有内雕的空白。不仅如此,李如田还能在1平方毫米的象牙上雕刻出百余汉字;在米粒大小的象牙上雕刻出王羲之《兰亭序》(共324个字)。此外,还擅长在金石及发丝上微雕。1996年,李如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9年,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2001年被评为天津市文艺新星。

八、蛋雕琢画

琢画艺术不同于世界各地的蛋雕及木刻,全非传统刻线、浮雕、圆雕及阴阳刻法。20世纪90年代,王金义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原材料表现色相形成的内向过渡的质性色变,用琢画法可使其无法视觉之色显露为可视之色,进而刻意取舍形成色相的微妙变化,营造出光感透视及三维立体画面,作品的平面效果给人的视觉完全为现有的画面情韵,用肉眼几乎看不出雕琢之痕迹。

王金义琢画的创研成果,打破了“雕刻艺术不能象绘画一样表现瞬间的真实空间感”的传统理论,为绘画与雕刻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有机地结合作出了成功的范例与贡献。

王金义琢画内容包括蛋雕琢画与木板琢画。其作品题材广泛,刀法娴熟,表现手法多样,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都包容了几何和透视的关系,并巧妙地运用了在不同材质上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王金义的蛋雕琢画及木版琢画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事迹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辞典》、《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辞典》等。

蛋雕是在薄薄的鸡蛋壳上从事美术创作。鸡蛋壳又薄又脆,用刀在上面雕刻一不小心,就会将所付出的心血化为泡影。

女书画家孟昭丽在其子马岚的协助下,历时4年,于1997年,成功地完成了“美国历届总统雕像”等蛋雕作品,轰动艺术界,引起各方人士之关注。

王永昌创作的蛋雕刻画细腻,尤其在雕刻人像方面,其刀法有过人之处。代表作《中国伟人形象》。

九、皮雕壁画

皮雕壁画工艺性很强。由于作品需要凹凸的立体效果,因而选择牛皮必须带有伸缩性,即奶牛皮最为适用。

近年来,岳鸿柱、王强研制的皮雕壁画,首先在整张牛皮上进行手绘。为了让颜料渗进皮革中,采取边画边揉,然后辅以天然金矿物质加工层染,使之永不褪色。绘制后的作品,还要用模具冲压,垫以衬物,从而使成型后的作品非常生动传神,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代表作《松龄鹤寿》等。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雕刻 天津 刻瓷 刻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留住手艺——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茅子芳、文乾刚访谈录
下一篇:北宋皇都开封是刻瓷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