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艺术鉴赏
编辑

苏东坡书法作品欣赏

发布时间:2016-06-14 08:56:32 来源:网络  编辑: 
摘要 苏轼(1037.1.8~1101.7.28.) 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8~1101.7.28.) 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  坎坷经历。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苏轼虽主张改革,反对因循守旧,抑制豪强,但也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因此遭到变法派的排斥。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又被一贬再贬,之后贬到海南。在他为官之处,注意了解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到之处都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戴和热爱。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当时是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高宗继位,赐太师,谥文忠。

主千秋翰墨一代文宗。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散文列入唐宋八大家,词章开创了“豪放派”先河。其书法一变唐“尚法”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尚意”,充当了不断改革书法艺术的“锋线人物”,与黄、米、蔡并称“宋四家”。坡之书法喜用卧笔偏锋,字势往往偃仰倾仄,故能给人圆劲宽博意忘工拙的酣畅感觉,也使我们领略到纵逸豪放、平淡天真的人生。 

苏东坡书法作品欣赏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7fa00003a7c4a3a6d46.jpg
苏轼 《东坡苏公帖》

苏轼 - 《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发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 墨迹素笺本, 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 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一说存台湾私人手中。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

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释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

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7fa00003a7f80bad397.jpg

苏轼《醉翁亭记》,欧阳修撰,苏轼书。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县。原石宋时已毁,明嘉靖间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书体远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张拓,前三张七行,末张五行,行二十字。

此碑书于欧阳修逝世后近二十年,无一笔松懈,无一字不缜密。在笔画的披拂之间既得其遭劲,又显示洒脱之美,其捺与撇往往十分舒展,如举手投足之自如萧散。笔笔用力,沉着宽厚,显出雄强;而又巧寓对比,错综变化,显示灵逸。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竖画,先用一分,继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笔。“提携”两字均为左右结构,又上下相联,苏武却将下一“携”字改为上下结构,使“扌”旁置于“乃”字上。赵孟頫《松雪斋》云:“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

”王世贞评:“苏书《醉翁亭记》,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极有旭素屋漏痕意。”李长善认为:“文忠早师颜鲁公,大书《醉翁亭》、《袁州学记》,不改鲁公家法。”可谓知言。王世贞云:“坡公所书《醉翁》、《丰乐》二亭记,擘窠书法出颜尚书、徐吏部,结体虽小散缓,而遭伟俊迈,自是当家。”清梁(山献)《评书帖》曾云:“东坡楷书《丰乐》、《醉翁》二碑,大书深刻劈实劲健,今惟《丰乐亭》尚清白。”

7b600099fe2d2f3609b.jpg

7f9000039b8a59061d5.jpg
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罗池庙碑》即《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或称《罗池铭辞》、《荔子丹碑》等,以苏轼的真迹刻石而成,刻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正书,十行,行十六字,无书写年月。唐韩愈曾作《罗池庙碑》,沈传师书,其碑久佚。苏轼书韩文中的迎享送神诗,后精工摹刻于石上,石在广西马平罗池庙。在用笔上虽仍是三分笔,但温厚中出险辣,得气得势。比如其中一些“我”字,“戈”法不取钩,而是一泻而下;“事”、“兮”等字末尾均以铦利之锋芒挟裹而出。结字上也率性而作,如“鹅”字特大,且用行书,众多“ 兮”字,也随手妙变。王世贞也有评:“东坡书《罗池铭辞》遒劲古雅,为其书中第一。”侯镜昶认为:

“《罗池庙碑》用笔险劲,此刻更具法度,但兼有气势,与唐碑各家调然相异。东坡善于发展变化,融势入碑,开宋书特有之风。苏碑又以帖的布白,融入碑中。……自东坡倡导,宋代碑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论苏黄米书艺》)

7fa00003a7d4a1ac821.jpg

苏轼《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藏处不详。

7fb00003a54e351cb08.jpg

苏轼《行书答谢民师论文帖卷》纸本 纵27厘米 横9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卷为苏轼于元符三年(1100)冬十二月写给友人谢民师的一封信,谈他对文学遣词达意的见解。现存墨迹已阙文章篇首部分。

7da0004bf196a2b323c.jpg

苏轼《桤木卷帖》,又称《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苏轼书杜甫诗,墨迹本,澄心堂纸本。行书,十九行,一百五十九字。原台北兰千山馆藏 现寄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7fa00003a81cee43cd9.jpg

7fa00003a80441c9751.jpg
苏轼《跋吏部陈公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da0004bf123bc6614d.jpg
苏轼《王晋卿帖》

7fc000039e121d90b09.jpg
苏轼《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 书于1091年(元佑六年) 行书。

7fa00003a89ce267183.jpg
苏轼《归安丘园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fc000039e8fe49f0b1.jpg
苏轼《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7fc000039f3cf620b7b.jpg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行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宝月帖》 书于1065年(治平二年) 行书,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编人《苏氏一门十一帖》。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态,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灵变无常,神采飞扬。行间气脉贯串,全幅气韵生动。笔法精严,但不拘束;姿态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7fb00003a709d0d188e.jpg

7fb00003a65df0b1116.jpg
苏轼《致季常尺牍》,又名《一夜帖》,行书,30.3 X 4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7b600099f61e5d5f97a.jpg
苏轼《新岁展庆帖》 书于1081年(元丰四年)纸本,行书,前帖纵30.2cm,横48.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人来得书帖》北宋苏轼书。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7fc000039ea1915c0da.jpg

7fd000039bc316f4e99.jpg
苏轼《致运句太博帖》 书于1071年(熙宁四年) 行书

7da0004bf29840a76a7.jpg
苏轼《京酒帖》 书于1080年(元丰三年) 行书 释文:京酒一壶送上 孟坚近晚 必更佳 轼上道源兄 十四日

7fc00003a02a961c03a.jpg
苏过行书《贻孙帖》 约1111-1117年(政和年间) 纸本,27.2X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宸奎阁碑》宋拓本 日本宫内厅部库存《宸奎阁碑》,全称《明州阿育王广利寺宸奎阁碑》,是苏轼为 为阿育王山广利寺中怀琏收藏皇帝所赐颂寺诗十七首的宸奎阁所写的碑文,苏轼撰并书。正书,廿二行,行卅五字。宋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立。明万历间蔡学易访范钦,得旧拓本;重刻于鄞县。乾隆间钱大昕见范氏天一阁旧藏是元和刻本。原石宋拓孤本已于早年流入日本。

7fd000039c8288badd4.jpg

7fa00003aa687c2e26e.jpg
苏轼《书林逋诗后》 约书于1089-1091年(元祐四至六年)

宋 苏轼 蜡笺 34.5×106cm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该帖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8岁时书。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著录。后有蔡松年、施宜生、刘沂、高衍及张弼、高士奇、沈德潜等明、清人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此两诗为逸诗《李太白文集》所不载。太白之诗共两首。第一首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脱人寰。书则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后十句渐入奇境,变化多端,神妙莫测。第二首驰骋纵逸,纯以神行人书合一,仙气飘渺,心随书走,非复人间之世矣。此书境界,颇难企及。

7da0004bf281d012c84.jpg

7fa00003ab35c33cdf8.jpg
苏轼《满庭芳词 》 书于1083年(元丰六年) 行书

7fd000039cd3d9c8311.jpg
苏轼《归园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7fb00003a872708da69.jpg
苏轼《阳羡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7f9000039ecb3bec6d0.jpg
苏轼《久留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7b600099f89aea63dbe.jpg
苏轼《屏事帖》 书于1085年(元丰八年)

7fb00003a8a630911f1.jpg
苏轼《近人帖》 上海张氏涵庐旧藏

苏轼 《洞庭春色赋》(上)与《中山松醪赋》(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 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

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此两帖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7fd000039ca9e2daf3b.jpg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苏东坡 书法 艺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虾图盘
下一篇:黄云鹏:汲古创新 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