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天下刻瓷
编辑

张云波:期待冲破传承瓶颈

发布时间:2016-07-05 14:38:33 来源:张云波博客 作者:程芃芃 马景阳  编辑: 
摘要 张云波,1971年生于淄博,淄博工艺美术大师,山东工艺美术名人。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广泛探求,在陶瓷彩绘、刻瓷、微书三者的契合点上精耕细研,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终集三者于一身。

1550445E7-0.jpg
张云波正在刻瓷。

张云波,1971年生于淄博,淄博工艺美术大师,山东工艺美术名人。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广泛探求,在陶瓷彩绘、刻瓷、微书三者的契合点上精耕细研,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终集三者于一身。

他的陶瓷作品,书画交融、刻画具微、设色明雅、曲尽其妙。其创作的《孔子行教像》、《岳阳楼记》、《三羊开泰》等作品先后被国家各级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

擅长微刻和彩绘

张云波的工作室,在淄川区昆仑镇昆仑陶瓷城,提名为“三友斋”,“三友”指“笔、墨、刀”,作为一个工艺美术大师,他把这三样视为自己的好友,足见其对工艺美术的热爱。10月21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

一进工作室,首先看到的是一件山水题材的鲁青瓷刻瓷作品《泰山赋》,该作品在2014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刻瓷金奖,这是山东省唯一一件获得金奖的鲁青瓷刻瓷作品。张云波说,因为泰山是齐鲁人的骄傲,是历代帝王将相的封禅之地,寓意平平安安,他才创作该题材,构思一个月、刻画三个月完成。画面上有黑龙潭、中天门、南天门等景点,树木人物、亭台楼阁、云雾变化皆精妙、端庄、典雅。最值得注意的是,釉面上还有26000多字的微书,小如米粒,总刻字面积五寸左右,章节完美,金石味十足。

微刻需要有很好的书法功底,没有十年二十年的功力是刻不出来的。张云波擅长微刻,所刻字体为隶书、行楷等。在淄博,只有他和他的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从事微刻。采访期间,记者看到张云波的右手中指,已经因为长期刻字而变形。

他拿出一套鲁青瓷微刻文具给记者看,每件文具上都刻有12000多字的《道德经》全文,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2013年,在武汉第十三届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于建明拿着放大镜看了两遍,啧啧称赞:“这是中国真正的手工艺传统,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于是买下一套鲁青瓷文具,现在两人已经成为好友。

“如果仅仅是书写在釉面上,看起来像钢笔字,没力度,显得浮躁,而微刻会让书法有篆刻的感觉。”张云波介绍,有人在头发上、大米上刻字,但在陶瓷上刻字的少之又少,因为陶瓷釉面硬度大、强度高、易破损,对力度要求更精。为了完成微刻,张云波每天都要做俯卧撑、单杠等增强手部力量的运动。“另外,在头发、大米上刻字,只能体现工艺,而在陶瓷上刻字,则能实现收藏。”

除了微刻,张云波还擅长彩绘,画陶瓷彩绘已经20多年。在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他的彩绘作品《三羊开泰》,此作品是张云波与宏大陶瓷有限公司合作的。“在宣纸上作画,讲究笔墨和渲染,而骨质瓷的釉面很光滑,用陶瓷颜料在釉面上作画,要画出中国画的效果,就要借助棉花等特殊工具来涂抹、渲染,需要长期练习,慢慢掌握技巧。”

出身世家自小热爱陶瓷

张云波是淄川人,出生在一个陶瓷世家,父母都在昆仑陶瓷厂工作,从小耳濡目染。小学二年级时,有个从事刻瓷的邻居,每天叮叮当当的声音引起了他的兴趣,让他立下了“做一个陶瓷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志向。

念完陶瓷中专后,1990年,张云波也进入昆仑陶瓷厂艺术瓷公司工作,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在精心教授彩绘、刻瓷的同时,张明文还让张云波钻研、学习陶瓷微刻艺术。“当时刻坏过很多,觉得这一行很难提升,老师就不断鼓励我。”经过几十年的锻炼,张云波现在已经能在薄如纸的骨质瓷上进行微刻,成为张明文徒弟中唯一一名以陶瓷微书扬名的工艺美术大师。

在张云波的微刻作品中,有《论语》、《道德经》等文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加之刻瓷需要静心,使得张云波更加广泛地去涉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做人、做事的哲学,我希望这些东西能通过艺术品发扬光大。”

去年12月,张云波还参加了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理论高级研修班,研修班上有娄宇烈等国学大师讲课,对他提高艺术修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拓思路,作品有了更多创新。

张云波说,“工艺”二字拆开来看,“工”指技法,“艺”指意境。在技法创新上,他突破平刻、直刻等传统技法,参考铜雕、木雕的手法,还加入了点刻,将国画中的肌理效果通过刻瓷表现出来,将中国笔墨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技法是基础,意境更重要,意境就是作品的主观思想,不能脱离现世而存在,好的作品要结合时代精神。”例如他的《孔子行教图》,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需要入世强国的情怀,而《牧趣图》则体现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

让艺术贴近百姓

目前,张云波带了一个徒弟,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他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很有兴趣和毅力。”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习刻瓷,却存在赚不到钱、养家糊口难、忍耐寂寞等问题。“没个十年八年,作品还会停留在幼稚阶段,价格低,得不到市场认可。”基于此,学刻瓷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这项传统技法的传承遇到了瓶颈。

学刻瓷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父传子(血缘关系),二是师带徒(传承关系),三是课堂教学(学院关系)。张云波认为,这三者中,传承关系是最重要的,因为在课本上学到的仅仅是理论,而师带徒却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博山正在打造文化名城,政府重视,区里对省大师及以上级别,每年补助5000元,国大师每年补助10000元,而在其他区县和全市,都没有这类补助。”张云波说,陶瓷是淄博的文化名片,希望政府支持、推广,将其传承好,让好作品走向世界。

为了让艺术作品贴近百姓,张云波他们的作品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500元至几万元不等,例如500元的小茶壶,普通百姓也买得起,这样文化才能得到推广。”

现在,张云波每年都在陶博会上参展,并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中国陶瓷协会主办的全国大赛。通过参展和参赛,他的作品不断吸收其他作品的精华,呈现给百姓更好的审美享受。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淄博工艺美术大师 淄博 张云波 刻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艺术大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修养?
下一篇:刘志钧——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