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天下刻瓷
编辑

清纯之美或落于寻常的诗意——品读张云华陶瓷艺术

发布时间:2016-07-13 14:47:47 来源:新浪江西_陶瓷频道 作者:沈 奇 编辑: 
摘要 从生活出发,由生命而来;真情实感,爱心爱意;总是怀着“初恋”般的情怀,投入每一次的创作和每一件作品之中,有如日常诚待她心爱的学生和家人,倾注于其中的热切与激情,在这个注重功利而过于坚硬的“现实主义”时代语境中,实在是稀有品质,令人感念至深。

喜欢张云华的陶瓷艺术作品,在一个诗人学者而言,有如喜欢雪间春草、篱间秋色、或檐下家雀,有一种亲近如家常的诗意感动。

在汉语语境的命名中,“艺术”一词,除在范畴上划归“审美”活动外,具体的含义指涉,似乎更着重于“术”的层面:从词根上讲,“艺”也是“术”,故有“技艺”、“手艺”、“学艺”、“艺人”等词。与此有关的“活”,在古代中国,大多传承于民间,上层庙堂,只讲诗词文章。

具体到陶瓷艺术,比起架上绘画或案头书法,更是一种重在工艺、技术为本的“活”。这个“活”在古代陶瓷艺人那里,从泥到火,从器形到绘事,从意想到窑变,在在都要仔细过心过手的,所谓“慢工出细活”。是以我们今天欣赏古代陶瓷艺术,为之深心感动的,首先且主要在于其通体渗化的那股子静气,然后才是对精益求精而熟透了的“那把子”手艺活的养眼悦意。

进入“机械复制时代”(本雅明)后的今天,大部分原来经由“手艺”方可实现的陶瓷工艺中的“技术”活,现在多以由机器和高科技代之,所以近年才有了书画家们“玩票”陶艺界的“盛况”,并成为一个悖论式的提示。那么,从发生学角度而言,所谓的陶瓷艺术,在当代专业陶艺家这里,无论出自学院还是出自坊间,到底还剩下什么“艺”哪些“术”,在支撑其求新求变的个在创造与制作呢?

现实推论,想来无非两点:一是“接轨国际”玩“观念”;二是“师承传统”拼“技艺”。两者都不乏“出彩”之处。问题是,看多看久了之后,自会发现,“玩观念者”不乏震动而难有深度感动,“拼技艺者”养眼有余而难养心,总觉着缺了一点什么。

张云华却走了另一条路。

从生活出发,由生命而来;真情实感,爱心爱意;总是怀着“初恋”般的情怀,投入每一次的创作和每一件作品之中,有如日常诚待她心爱的学生和家人,倾注于其中的热切与激情,在这个注重功利而过于坚硬的“现实主义”时代语境中,实在是稀有品质,令人感念至深。

一句话,她拼的是“心艺”!

云华大学美术专业出身,一直在中学教书,业余作画。后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绘画与陶艺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陆军教授和杨冰教授,毕业后转而陶瓷艺术创作。平常人生轨迹,其间却充满艰辛和不易。尤其作为女性艺术家,一路从“草根”奋斗过来,家业,职业,学业,事业,其中甘苦,可想而知。

如此“履历”,在云华这里,最终皆化为其“聚焦”陶瓷艺术的精神“筑基”,进而生发为既不同于纯粹的“坊间”出身也不同于纯粹“学院”出身的艺术气质,以此“灌注”于创作,自是脉行内里,神寄影中,虽从业不久,却已是后来居上而风生水起的了。

复细读云华作品。

读其题材“聚焦”:爱秋菊,爱芭蕉,爱麻雀,爱家常风物、野逸情景。落于图式,看是随手拈来,率意构成,其实生于“心境”,发为“心艺”,情景一脉,形意相彰,是为“心象”之诗。

读其语言“聚焦”:笃诚,真切,清纯,朴茂,率处见真,琢处见情,透脱中见郑重。或时有败笔及技术瑕疵,但整体观之,总能以神采胜出,意境不俗,而瑕不掩瑜,润己明人。

读其情怀“聚焦”:既见秋意澄澈,又蕴春意盎然,一体两面,张力有致。追根寻源,源自现实中葆有理想,敬业中持之浪漫,虽是盛年午后发力,却是“初恋”之情绵绵。善待艺术,如善待亲友,化器物为心物,尽见本真人生,天然情性。

如此,人生“筑基”,别出“心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清纯之美抒写寻常诗意,张云华已然在当代陶艺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感”——这是一个艺术家由青涩而走向成熟的必要前提。

品读云华作品,知其偏爱秋之诗意,想来她的艺术人生,也必有一个秋的盛景,在不远的将来等待着她的。

2013-3-7于西安大雁塔印若居  

【文/沈 奇,诗人,文艺评论家,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著有《沈奇诗选》《沈奇诗学论集》(三卷)及文艺评论集《文本与肉身》13种,编选《西方诗论精华》《现代小诗300首》等8种,部分学术论文及诗歌作品被翻译为英、日、德、瑞典、丹麦、捷克、及拉脱维亚等文字。】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张云华 陶瓷 心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2016国际商贸周 诚邀您出席!
下一篇:严兴民与周秀丽,“相濡以瓷”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