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艺术鉴赏
编辑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马进贵——玉雕

发布时间:2016-08-10 08:52 来源:南昌工学院博物馆 作者:南昌工学院博物馆 编辑: 
摘要 马进贵(1947- ),新疆乌鲁木齐市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jpg

马进贵(1947- ),新疆乌鲁木齐市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大师作品

2.jpg
《青玉错金嵌宝石阿布都瓦壶》壶 14.8 * 9.8 * 19.5 cm  杯子 6.4 * 6.4 * 6.5 cm

3.jpg
大师与作品合影

大师与玉的故事

“1964年我18岁,新疆玉雕厂招第一批学徒工,当时的我对玉雕没一点概念,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就报名参加了考试。80人一起考试最后录取了26人,我有幸被录取了。时间一长,我就慢慢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并想有属于自己的方向。”这是大师第一次接触玉。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而且要不断学习,永远记住学无止境。”这是马进贵经常对徒弟们说的话,也是他身体力行的。

“现在科技很发达,什么问题一查网络就能知道,我们学习那阵什么也没有,全靠自己努力。1971年,我在北京学习的时候,每逢周末就带两个馍馍,早上故宫开门进去尽可能画里面所有东西,直到晚上闭馆才出来,中午饿了就买一碗茶和馍馍当午餐,这样坚持画了半年。”这是大师曾经的努力。

“也许你今天看这件作品觉得很满意,明天再看你就会发现不足,而这也说明你的技艺在提高。”这是大师对玉的感悟。

4.jpg

金银错工艺

说起创作“金银错”工艺,要从1971年马进贵到北京学习说起,当时他在北京成列馆看到潘秉衡的压金丝玉器作品时,玉上有金丝不仅独特还很雍容华贵,就对玉器压金丝工艺产生了兴趣。

通过查资料,马进贵了解到,“金银错”这种工艺已经失传多年,而其继承者潘秉衡老艺人年事已高,因其工艺制作难度极大,要求极高,使得后继无人。他暗下决心,自己想试着尝试做这项工艺。

然而在当时的年代,半年做一件作品太费工、费料,金银错工艺并没有得到领导的认 可,他只好放下这项技艺。而这一放就到了2000年,又拣起了搁置已久的金银错工艺。从小在新疆长大的马进贵,热爱新疆的文化,在玉雕创作上结合了新疆文化,创作出具有新疆独特风格的“金银错”作品,成为新疆玉器界一道靓丽的风景。

“玉本身就是有生命的,而且很有灵性,我干了一辈子玉雕,每次要尝试着和玉石进行交流,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进贵说。

金银错工艺

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

其表现手法为在器物表面上绘出精美图案,依图案之形錾出槽沟。将纯金或纯银拉成细丝或压成薄片嵌入图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使所表现的图案与被嵌物品形成强烈的色泽差别和耀眼的金属光泽,显得更为突出、雍容华贵、绚丽多彩。

5.jpg

保护和传承 

在玉雕界人们通常习惯称呼马进贵为“马爷”。

被称为“爷”不是他人霸道,是他的大气、温和、爱。几万、十几万的玉料,在徒弟们工作时或因为料的原因,或因为徒弟不仔细的原因,器物残了断了只有报废。他看一眼,一笑而过,不骂不罚,重新再来。

“金银错从传统中走来,还要向未来走去。”马进贵说,“坚守是对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瑰宝的继承与弘扬,传承是对历史的肯定和尊重,而创新是对传统的激活和变革。”所以,马进贵认为,把金银错这门绝技继承下来,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和延伸也是他这一代人的使命。“传承不是复制也不是仿造,是一种时代精神文化,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发挥,是技艺、思想、文化、精神方方面面的传承。”马进贵金银错技艺的传承已经后继有人。 

6.jpg

7.jpg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1
关键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马进贵 玉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器话:传承与开拓,景德新瓷人
下一篇:陶博会抢先看之走进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