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天下刻瓷
编辑

刻瓷大师李世典:用刻刀为文化名城添彩

发布时间:2016-05-02 11:12 来源:淄博新闻网 作者:魏廷宝 陶安黎 编辑:高守建 
摘要 多年来,李世典创作的《克尔总理》《花鸟山水》《跨世纪的总理》《爱因斯坦》《火的艺术》等百余件作品刻瓷作品多次获奖,并被中国陶瓷馆及刻瓷爱好者收藏。

1_17828687635.jpg
李世典资料图

“搞艺术不是为了糊口,不是为了功利,更不是为了虚荣,完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而享受这一过程,让艺术成为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也同样重要。如果仅仅把艺术当成谋生的手段,是很难出好作品的。安居才能乐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才能潜心创作,把才能发挥到最好。”
  “刻瓷只是我的业余爱好”
  前不久,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到淄博市中国陶瓷馆等场馆考察时,看到刻瓷艺术作品《孔子问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握着《孔子问道》的作者李世典的手,勉励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并关切地询问他有没有带学生,李世典笑着摇摇头,谦和地说:“刻瓷只是我的业余爱好。”
  这就是李世典,平实、低调、不事张扬。谈起艺术创作之路,李世典如同说着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其实,李世典早已荣誉加身,却始终淡泊如初。除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刻瓷艺术大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首届淄博文化名人等称号,李世典还长期担任着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淄博市刻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多年来,他创作的《克尔总理》《花鸟山水》《跨世纪的总理》《爱因斯坦》《火的艺术》等百余件作品刻瓷作品多次获奖,并被中国陶瓷馆及刻瓷爱好者收藏。
  今年63岁的李世典,清瘦儒雅,举止沉稳,也许是艺术的滋养,他显得比同龄人年轻。李世典出生于山东牟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在济南军区后勤部服役。那时,他的美术才华已崭露头角,曾先后在部队美术创作组、军区政治部创作室绘制连环画,对国画和书法也潜心钻研。这期间,李世典创作的多幅美术作品和多部连环画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发行。
  当时光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外卡通片的大量引进,传统的连环画受到很大冲击,也就从这时起,李世典开始主攻刻瓷艺术,由于具备深厚扎实的书画功底,他的这一转身华丽而精彩。
  1996年,李世典以副团级军衔转业到市价格监督检查局工作。相对于部队,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似乎更充足了,他也更专注于自己所钟爱的刻瓷艺术,技法日益纯熟,李世典擅人物,精肖像,兼山水花鸟。作品追求意境,富有神韵、风格独特,多次为国内外首脑刻制肖像,作为礼品赠送国外友人。
  在我市大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今天,更离不开名人、名著、名器、名址等鲜明文化特征的支撑。而像李世典这样的艺术家们无疑也将进一步丰富淄博的文化内涵。
  “艺术不能只为了谋生”
  在同道眼里,李世典是一个勤奋的人。他右手的中指骨节处有一小块凸起的变形,这是长期握刻刀磨出来的。这不由使人联想起在许多社交场合、活动、展会都能一睹身影的某些“大师”们, 擎一双细嫩绵软的手,谈笑风生,自我标榜,豪饮无度。很难想象,有着这样一双手的人,是如何炮制出那些海量艺术品的,他们又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那些作品的。
  而面前一直自谦为“业余爱好者”的李世典,没有学生,不好为人师,从策划、布局到创作的整个过程都是亲力亲为。论起来,李世典算不上“高产”,一年只刻五六件作品,但出手就是精品。他的工作时间多选在晚上。夜深人静,“任性灵而直往”,思想和灵感格外活跃,一柄小小的刻刀在灯光下镂刻着唯美的时光。对于李世典来说,这一刻是最欣慰,也是最充实的。
  李世典坦言,搞艺术不是为了糊口,不是为了功利,更不是为了虚荣,完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而享受这一过程,让艺术成为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也同样重要。如果仅仅把艺术当成谋生的手段,是很难出好作品的。安居才能乐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才能潜心创作,把才能发挥到最好。
  正是这种朴素的观念和心态,使得李世典总有情趣和余裕进行构思创作。品鉴、审美,心无旁骛、精雕细刻、物我两忘。那一件件诞生于他刀下的精微美妙的作品,无不是勤劳的收获,心灵的结晶。
  李世典还有一个绝活——微刻。他介绍说,微刻是用刻刀在载体上刻出微小的字体或线描出具体的画面,是一种微小精细的雕刻技法。这种技艺难度很大,过程也更复杂,通常3毫米以下便为微刻,而李世典的微刻一般都在1毫米到1.5毫米。他曾在一张A4纸的面积上,密密麻麻刻出长达一万多字的《论语》全文,而且用放大镜看,字形丝毫不变,横、竖、撇、捺清晰有序,纤毫毕现。一位浙江的收藏家赞叹说,他跑过那么多的地方,收藏了那么多的藏品,但能以刀为笔,把硬笔书法写出毛笔的风格,李世典可谓首屈一指。
  可以想见,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没有勤苦的艺术修为,没有精湛的专业技艺,没有刚毅的韧劲和恒久的耐性,是难以完成这样的作品的。
  李世典说,做艺术就是要踏踏实实,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首先要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别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艺术品和工艺品是有区别的,是不能够批量生产的。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不可替代、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孔子所言“君子不器”,就是教人不囿于一技之长,要从多方面发展自己。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诗、书、画、印,缺一不可。所以艺术的生命力取决于艺术家的品德修养和作品意境,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多读书,读经典,要有自己的文化根脉和内涵,这样的艺术才能风格鲜明,才能立得住;此外,还要多看电视和报纸,多贴近生活,遵循自然规律,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要与时俱进,不能与时代脱节。
  清代思想家廖燕说过:“万物在天地中,天地在我意中,即以意为造物。”纵览李世典的刻瓷作品,不但深蕴国粹,同时也渗入了他个人的情感与意象,智慧与通达。正是凭着对艺术的执著和热爱,李世典几十年矢志不移一路走来,始终坚守着陶瓷艺术这一方净土。
  “有了金刚钻,离不开好瓷器”
  在淄博华莱陶瓷公司展厅,记者见到了李世典的刻瓷精品“孔子问道”。瓷瓶上的人物生动逼真,个性鲜明。老子的深邃,孔子的谦恭,童子的稚纯,表现得惟妙惟肖。站立瓶前,似闻孔子曰:“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又闻老子答:“……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瓷瓶的另一面以行草微刻的《道德经》五千言,远观俊朗飘逸,气势贯通;近看走笔灵动,疏密有致,给人视觉上的震撼和享受,难怪这件作品为众多参观者和收藏者痴迷钦羡。
  一件艺术品既能悦目怡情,又能给予心智的启迪,这应该是它的价值的最高体现吧。
  顾名思义,刻瓷艺术的载体是瓷瓶或瓷盘,因此,对于材料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李世典认为,过去常说的“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而对刻瓷艺术家而言,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有了金刚钻,还要有好瓷器,这是艺术家创作刻瓷精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当问起李世典为何独钟华莱瓷业的产品,李世典说,华莱瓷业秉承古窑遗风,开创一代骨质青瓷艺术新派。华莱骨质青瓷在业内算是近年来崛起的新贵。骨瓷,就是采用骨粉加上石英混合而成的瓷土烧制而成,质地轻盈,不上釉时呈乳白色,将瓷器置放在灯光下,晶莹如玉。骨粉以牛骨为主要原料,骨瓷器薄,白度柔和、透光性强,浑身散发着高贵气质,呈现出与普通瓷器不一样的质感和亮度,能够满足艺术大师个性张扬的多样化需求。
  刻瓷艺术是一项创作难度大、标准要求高的艺术,同样对刻瓷物品要求也极高。这些年来,华莱骨质青瓷成为李世典的最爱,不仅因其造型美观、质量稳定,而且企业能听取艺术家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的质感、色度和造型。所以,华莱的产品越来越适合刻瓷艺术,也被越来越多的工艺美术大师所垂青。
  2014年6月,李世典参加“首届中国刻瓷艺术大师作品展”,其作品《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刻瓷鹿头尊被台湾101大厦收藏;柳传志、朱新礼、许家印等国内名企掌门人人物刻像均被个人收藏;国外元首卡塔尔埃米尔国王、哈马德总理等,所有艺术作品皆为华莱骨质青瓷产品。
  如今的李世典依然如故,低调做事,不凑热闹,埋头创作,继续攀登刻瓷艺术的高峰,默默地用刻刀为我市创建文化名城增光添彩。当你走进华莱瓷业,走进李世典的陶艺世界,零距离观赏、触摸这些陶艺精品,你会深深感受到,陶艺之美,是一种生命之美,一种亲和之美。
  本文原载于2015-09-02 淄博新闻网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1
关键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钟情陶琉技艺 成就金牌工匠
下一篇:国瓷脊梁——记原中共淄博市委书记杜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