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刻瓷学院
编辑

学员心得|《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学员陆涵宜、杨琳梓、华磊

发布时间:2025-08-19 来源:刻瓷技艺创新  编辑:王蓓蓓
摘要 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即将进入尾声。本期刊发学员心得。

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即将进入尾声。本期刊发学员心得。

1

学员:陆涵宜

当第一枚金刚石刻刀触及素瓷表面时,我忽然理解了“白手起家”的悖论——在这片洁白如雪的瓷坯上,所有创作都从零开始。参加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的一个多月,与其说是学习技艺,不如说是经历了一场关于物质与精神双重淬炼的修行。在这里,每道刻痕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处刀法都是对传统的解构与重组。

培训伊始,我初次接触“单刀侧锋”技法便颠覆了我的认知。手持刻刀如执毛笔,刀锋在瓷面流转间,时而如屋漏痕般沉着,时而如折钗股般刚劲。这种将中国书画美学融入硬质雕刻的跨界思维,让我意识到刻瓷艺术本质上是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辩证运动——既要藏锋于画内,又要露锋于刀外。在反复练习中,我逐渐领悟到控制下刀角度的微妙:30度角产生秀润的线条,60度角则形成犀利的棱面,而手腕的提按更是决定气韵生动的关键。不同陶瓷的尝试经历阶段让我彻底打破了“瓷坚不可摧”的固有印象。当刻瓷机在瓷盘上镂出细微毫米的线条时,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迸发出令人战栗的美感,这种“科技加持手作”的模式,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

结业作品创作阶段,我尝试将设计学的立体构成与刻瓷结合。当一艘小渔船跨越时空的山海,在瓷板表面呈现穿插的构图效果时,我突然懂得李可染先生“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真谛。曾经在淄博陶琉学术研讨会上,有位青年学者提问“传统工艺的现代性转换”,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想我的回答是:就像窑变不可复制却可控,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在更高维度上的回归。

如今培训已接近尾声,但刻刀划过瓷器的清脆声响仍在深夜工作室回荡,提醒我每个时代都需要守望者在器物流转中,坚守那份属于东方美学的精神胎记。


2

学员:杨琳梓

从7月11日报到到8月20日结课,近四十天的刻瓷培训像一场瓷上修行。

初在大师工作室看李梓源等名家作品,便被刻刀与瓷面碰撞的韵律打动。董善习老师讲的“刀随瓷走”让我改了蛮力,侯刚老师教花鸟刻法时,连“刻瓷需有透气留白”的细节都倾囊相授——原来刻瓷不只是技法,更是对瓷性的理解。

最惊喜是跨界课,远宏老师讲“融合创新”时,我试着把淄博街景采风的素材融入刻瓷,用丁邦海老师教的深色釉技法刻人物肖像,虽不完美,却懂了“创新是老手艺的新呼吸”。

如今刻刀握得稳了,更记着王一君老师说的“刻瓷要刻进生活”。让刻瓷在指尖连着传承,也向着当下。


3

学员:华磊

刻瓷之艺,以刀代笔,以瓷为纸,自有其独特风骨。此番得缘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实乃幸事。

首先谨谢怀康教授主持的《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项目,其间所学所悟,令我受益匪浅。更蒙诸位艺术大家倾囊相授独门绝技,言传身教间,使淄博刻瓷这门齐鲁瑰宝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初入刻瓷研修班,见案头瓷坯莹白,刀凿森然,方知此艺非仅“刻”字可概。月余光阴,得遇诸位师友,始悟瓷有性,刀有灵——老师执刀如握笔,起落间见中锋侧锋,似将千年笔墨意趣凝于方寸瓷面;同窗论艺时,闻刻刀瓷片撞击金石鸣乐与刻痕呼应,或究现代设计与传统纹样相契,皆有灼见。

指尖执刀愈久,愈觉每道痕皆是对话:与古人心神交会,与瓷坯肌理相商,与自我心性相磨。国家艺术基金搭此雅台,让散珠成串,实乃艺途幸事。临别收刀,瓷上留痕浅浅,心中所得深深。

津派华氏刻瓷,融诗书画印于瓷间,韩天衡先生赞其“四绝一统”,范曾先生亦评以“盘中罗万物,笔下有乾坤”,诚为至誉。我忝为津派华氏刻瓷技艺传承人,愿将淄博刻瓷之法与刻瓷陶彩之艺相糅合,于传承中求新境,使这门技艺更添丰韵。续传这份“铁笔生花”的文脉,愿以市场化之途传刻瓷之艺,令这份独特韵致为更多人所识、所赏,方不辜负此番与技艺的相逢之缘。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学员心得 中国刻瓷 山东理工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学员赵弘洁、周琳、郭山杉
下一篇:吕群星《设计思维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