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下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董善习、山东理工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任允鹏与项目负责人怀康教授,在美术与设计学院202报告厅举行《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项目研讨会。

董善习老师回顾这四十天与学员们共同度过的时光。他高度赞扬了大家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并指出每一位学员在刻瓷技艺上的精进与突破都清晰可见。

随后,学员们与老师展开了真诚而热烈的交流。大家逐一发言,从由衷感谢师恩、畅谈创作心得,到诚恳剖析不足、深入自我反思,再到彼此祝贺鼓励——现场始终洋溢着浓厚的求知氛围与融洽的师生情谊。学员们结合亲身实践,真诚分享学习中的点滴收获与深刻体悟,言语间尽显成长与蜕变。活动尾声,全体学员向连日来不辞辛劳、悉心指导的老师们表达了最诚挚的感激与崇高的敬意,现场温情流动,感人至深。

最后,怀康教授作总结发言,首先感谢各位授课教师的倾心相授与大力支持,也充分肯定了学员们昼夜的专注与刻苦。他说道:“我们因刻瓷相聚,亦因刻瓷而成为一家人。” 勉励每一位学员,将此次所学所悟融入今后的创作中,化为刻刀下游走的灵感与力量,将这门手艺薪火相传、用心守护。未来,刻瓷艺术的崭新篇章,正等待诸位以匠心共同书写。

学员:刘晓彬
首先,衷心感谢山东理工大学提供这一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同时我要特别向怀教授表达诚挚的谢意。
此外,我也非常钦佩董老师作为高龄学者仍亲力亲为、坚持学术事业的执着精神,这份坚守令人感动。任老师的讲座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其内容不仅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巧妙融合,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予我诸多启迪。
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我也深感温暖与鼓舞。感谢身边几位同学平日里的互帮互助,正是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同窗情谊,让这段时光更加难忘。这个假期40天的学习和交流,于我而言是一段美好而充实的体验。我在专业领域和个人成长上都有了新的收获与提升。
最后,我诚挚欢迎大家有机会来常州相聚,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学员:杜希鹏
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感谢怀教授,感谢所有到场和未到场的老师、同学们。在这里的学习让我收获巨大,老师身怀绝技,同学们风格各异、藏龙卧虎。
我清楚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刻瓷的刀法仍然不够娴熟,创作中的原创性也有待加强,书法的功底更需要持续练习。最后,衷心祝福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还有默默付出的服务保障组的同学们。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圆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员:白云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仁:作为本次结课交流的最后一位发言者,刚才各位老师所表达的感谢、泪水与感慨,我也深有共鸣。站在这里,我也想结合自己的体验,分享一些关于学习刻瓷技艺的感想、触动,以及回去之后的计划。
第一,推动刻瓷技艺进入特教领域的设想,我来自特殊教育中职学校。这次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念头:刻瓷这门技艺,特别适合在我们的聋哑学生中推广。回去之后,我打算积极推动学校开设刻瓷专业。原因主要有三点:刻瓷过程中持续的刀刻声音,对普通学习者可能是一种干扰,但对聋哑学生来说,由于听障反而更容易专注其中,这成了一种特殊的优势;学生掌握这门手艺,相当于多了一条切实的就业出路;对我自己,是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是成长与赋能、对刻瓷技艺,更是一种传承与扩散,可以说,这是一件“三赢”的事情。实际上,在这四十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已经和学校分管领导初步沟通了这个想法,非常希望它能够尽快落地。
第二,对刻瓷艺术的体会与认知,刚开始接触刻瓷时,我有一个疑惑:为什么画好的稿子最后要被刻掉,然后重新绘制?但随着老师一步步讲解、示范,加上自己动手完成了几个小盘子,我慢慢理解了——刻瓷的魅力正在于此。它不像雕塑那样有体量,也不像油画那样追求细腻,但它以刀为笔、以瓷为纸,在叮叮锵锵中诞生出一种独特的“金石味”,成为陶瓷艺术中不可替代的存在。正如大家所说,刻瓷是一门可以“触之有感、观之有形、听之有声”的艺术,是真正融合了触觉、视觉与听觉的立体艺术。
第三,四十天中的感动与收获,这次培训最让我感动的,是老师们毫无保留地传授和陪伴。不管是董善习老师,还是每一位授课教师,都始终倾囊相授、言传身教。从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到外出参观、课后交流,他们始终和我们在一起。让我敬佩的不仅是他们的技艺和社会地位,更是他们对待艺术的那份纯粹,以及对学员的真诚与热忱。同时,我也要特别感谢以怀康教授为首的工作团队,是他们事无巨细地安排和默默地付出,才让我们这四十天的学习生活如此顺畅、温暖。
还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是关于时间:来之前觉得四十天很长,真正投入之后——尤其进入创作阶段——却觉得日子过得飞快,几乎舍不得结束。不仅技艺上有收获,更难得的是,因刻瓷结识了来自全国十四个省市的同仁,这段共同成长的经历,我会一直珍惜。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所有老师的教导,感谢工作团队的辛勤付出。这段学习经历,是我回去之后推动特教刻瓷教学的重要动力。我会带着这份技艺、感动与情谊,努力让刻瓷在特教领域里发出新的光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