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艺术鉴赏
编辑

书法家王培伟:以敬畏心写字

发布时间:2016-06-28 12:40 来源:原创 作者:王培伟 编辑: 
摘要 王培伟,1969年生于山东莱西,斋号为笃堂。

1.jpg

王培伟,1969年生于山东莱西,斋号为笃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淄博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淄博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淄博市青联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成员。

作品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八届中青展,山东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行书展,第六、七回世界书法艺术大展,荣获山东省第六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淄博市第三届书法篆刻大展一等奖,第三届淄博市文学艺术奖等。

 作为淄博书坛的中坚力量,王培伟长期致力于青少年书法教育工作,自成立王培伟书法工作室以来,培养的学生在各级正规的书法大展中多人多次取得佳绩,先后有200余人次入展入选全国及省市各类书法展览。

我自幼喜欢笔、墨、纸、砚,接触毛笔字是读小学每星期一次的大仿课,因为写得特别认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我便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当时生活在胶东莱西农村,因家境窘贫没有条件继续练字。但是对书法的喜爱,已是深深地扎根在内心的情结。

读初中时来到淄博,家境有所好转,父母给点零花钱就跑到新华书店买自己喜欢的字帖,让父亲从单位带回旧报纸,开始闭门造车地临习,因为没有老师指导,始终不得要领。

真正把我领进书法之门的是李春雷老师。李老师初次见面就对我带去的习作毫不保留地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此后,我按李老师的建议去临习,每有疑惑便跑去讨教,李老师都给于耐心的指导,收益颇丰。20世纪90年代后期,李老师把我带进由他们组织的“书法沙龙”,在这里我很有幸地认识了赵长刚老师,并开始参加每月一次的“书法沙龙”习作点评活动。20多年来,我在书法道路上的每一步都得到了二老师的悉心指导。二位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处事方式令我感动,使我对书法和人生的认识不断提高。

受二位老师的鼓励和支持,2011年我到北京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进修,受到了二位导师科学严谨的训练,开阔了眼界,使我对书法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理解,在临习和创作上形成了新的理念。

书法是一门借助汉字线条抒发灵性的艺术。情感的传达通过笔画的架构,笔墨的韵味及章法的布局一并跃然纸上。这种艺术的展现是创作者抓住瞬间的灵感直接书写而成,是最直接的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不具重复性。所以,书法的表现方式也是最具自然的心性表达。

对于在临帖上的问题我是这样认识的:临帖不能泛泛地通临,要注意取舍,抓住最能打动你的那部分进行艺术加工融入到创作中去。临帖的本质是调动自己的审美情趣,在不同的对象中寻找和扑捉自我,把其中适合自己思想感情的造型元素分解出来,然后经行综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那么意临呢?意临不是再现原帖,而是利用一切表现形式或者是一切手段,去表现我所理解的原贴。意临的生命不是惟妙惟肖,而是在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与演绎。

对于怎样学习书法也可以说过程是什么?我认为:篆隶是书法之“母乳”是写好草书,行书的根本。学习篆隶是解决间架结构的问题,这一关必须过。行书草书是最能表达书者的性,她是书者情感的宣泄和流露。再一个是,要写好草书不学习章草也难成品。宗白华谈艺术发展时所说:艺术每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本求源。

在关于传统与创新的问题,我很欣赏邱振中先生和石开先生的观点。邱先生说:一件作品必须同时感受到传统核心的东西和传统没有的东西,才能够称得上是艺术品。石开先生演绎邱先生的话说:书无古意不足以接远,书无新意不足以传后。

学习书法是一个慢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的事情。欲得有意之作品,必先修高格之人品,后必修字外之功。高格的书法之作最终由丰厚之学识来滋养。

宗白华在《中国书法艺术的特质》中曾提出:中国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

书法对于我来说就是这样的既让人爱又让人恨,欲罢不能,甘苦自知。从进入书法之门至今,我越来越感觉学书之不易,抛开花费财力精力不说,还得耐得住寂寞,做得了冷板凳。学习书法仅有热情和激情是不行的,还要对书法发自内心的敬畏和恭敬。走到现在,书法对我来说,只是刚刚迈进了一小步,学习书法的路还很长,如何继续前行仍需不停地思考和探索!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3
关键词: 王培伟 书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朱一圭釉上彩精品系列(三)
下一篇:西冶工坊印象 —— 博山琉璃技艺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