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7月24日,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张源源老师为《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全体学员授课。

张源源老师以“简述中国人物画——历史、发展、技法”为主题,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溯源 、发展历程以及人物题材刻瓷技法三方面作了详细的讲解。

课程伊始,张源源老师梳理了中国人物画的历史脉络与发展历程。他指出,中国人物画的起源可追溯至遥远的原始社会,原始岩画便是其最初的表现形式之一。这些岩画通常刻画在山洞或岩石表面,以简洁而富有张力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轮廓,虽然造型较为粗犷,但却生动地捕捉到了人物的基本形态与动态,展现出原始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朴素认知 。

张源源老师说:“中国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以画笔为笔,颜料为墨,描绘出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精神与思想情感。从古老的岩画和彩陶上简洁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到如今融合多元元素的创新之作,刻瓷技艺创作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人物画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展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追求。”

授课过程中,张源源老师反复强调:在人物题材刻瓷技法上,线条和神态是最基础的,将传统画意融入硬瓷、赋予其笔墨韵味才是真谛。“以瓷为纸,以刀传情”的核心是既要在瓷面上精准塑形,又要深刻传递人物的神韵与情感。同时张源源老师提醒学员们可以结合刀刻与手绘的方法,找到最能激发自己创作激情的切入点,创作出个人风格的刻瓷作品。他还鼓励学员们以刀笔为媒,进行齐国历史人物创作,深挖其言行背后的文化内涵,让齐文化之“敢为天下先”“百家争鸣”的精神跃然瓷上。

为期两天的课程,张源源老师凭借极具现实指导意义且能精准把脉问题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员们深层次掌握了刻瓷技艺,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更激发了大家对刻瓷艺术的钻研动力。他时刻提醒学员们,要守护刻瓷艺术的灵魂根脉,让其激荡出与时代共鸣的活力,催生出契合当代审美的崭新魅力。

学员:白云
笔墨传韵,线载千秋——听张源源老师讲述中国人物画历史、发展、技法。
聆听张源源老师以顾恺之、吴道子等历史节点为坐标,梳理了中国人物画的千年脉络。顾恺之“迁想妙得”的传神理念,在《洛神赋图》的飘逸线条中化作“气韵生动”的永恒韵律;吴道子“吴带当风”的衣纹技法,既见宗教画的庄严气度,又透世俗生活的灵动气息。这些跨越时空的笔墨智慧,让我深刻领悟到中国画“心随笔动”的写意精髓——当笔锋随呼吸起伏时,墨色便自然流淌出人物的精神气韵,这种“画外音”的留白哲学,恰是东方美学“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生动注脚。
在刻瓷实践中,我们以刀为笔重构齐文化的“稷下风华”,用瓷面肌理呼应“历史人物”的衣纹流转。传统技法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化为当代创作的活水。正如顾恺之以“以形写神”破形求神,吴道子用写实笔法直指心灵,今天的艺术传承亦需在“古法今用”中激活文化基因。当千年笔墨遇上瓷艺新生,我看见的不仅是技艺的对话,更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与绽放。

学员:孔瑞
能参与《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项目,于我而言是份珍贵的机遇,实际所得更是远胜最初的期待。授课的每一位老师都让我深深感动。他们对刻瓷艺术的热爱,化作日复一日的坚守,融入每一次技艺的钻研与打磨。其中,张源源老师的课程尤令我印象深刻——他以清晰的脉络串联起唐宋元明清至近现代的人物画发展历程,从各朝代的审美风尚、技法突破到标志性画家的创作理念,一步步带我走进人物画的艺术世界,为理解传统人物美学与精神内涵筑牢了根基。
同时,张源源老师关于刻瓷技艺的讲解同样精彩。他不仅细致传授了人物刻瓷中线条勾勒、面部神态刻画等核心技法,更着重解析了如何将传统人物画的笔墨意趣融入刻瓷创作,让坚硬的瓷面呈现出笔墨的灵动与韵味。他强调“以瓷为纸,以刀传情”,在方寸瓷面上既要精准再现人物的形,更要传递出人物的神与情,这让我深刻领悟到刻瓷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对人物内在精神的解读与表达。
这份沉淀下来的认知与感悟,将成为我往后实践中的灯塔。我会带着它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不断精进,让刻瓷艺术在坚守根脉的同时,能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新的土壤里生长出别样的光彩。

学员:欧阳霖欣
非常荣幸成为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的一员。今日,跟随张源源老师学习人物刻瓷的理论与技法。
张老师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和技法等方面讲述,归纳人物题材分为:“宴饮”“战争”“狩猎”“农桑”“歌舞”“神怪”等六大类。张老师图文并茂地梳理从原始的岩画直到近现代的中国人物画史论,为我们之后的人物刻瓷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刻瓷以刀代笔,以瓷为纸,传承千年的技法里无时不刻诠释着工匠精神。强调我们在向古人学习的同时不要忽视创新。正如老师所说:“博众家之所长,为我所用。”在自己的绘画中要有自己的语言,要对自己提问题,从自身中找矛盾,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希望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敢于突破题材与形式,努力让刻瓷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既留得住传统,又能在瓷面上开出“新花”。

张源源,名源、字一淼,1980年生于青岛 。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专业,文学学士。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 、淄博理工学校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客座教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轻工行业首席技师、工艺美术品设计师(国家一级)、陶瓷装饰高级技师(国家一级)、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