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天下刻瓷
编辑

丁邦海老师为《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项目授课

发布时间:2025-07-31 来源:刻瓷技艺创新  编辑:王蓓蓓
摘要 7月29日-7月30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丁邦海老师为《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全体学员授课。

7月29日-7月30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丁邦海老师为《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全体学员授课。

授课内容

丁邦海老师以“刻瓷艺术——釉雕工艺和技法”为主题,从刻瓷艺术的工艺分类、釉雕工艺和技法、釉雕工艺作品分析鉴赏、釉雕工艺练习方法以及釉雕工艺创作原则和方法五方面作了详细讲解。

丁邦海老师认为刻瓷工艺分类可分为点刻工艺、线刻工艺、面刻工艺和釉雕工艺。着重明确釉雕工艺就是在深色瓷器釉面上利用深色釉面层与白色胎体之间的色差,使用特殊刀具一层层地分层雕刻出丰富细腻的明暗关系来表现立体形象,无需敷色。

授课中,他指出在进行釉雕工艺创作时,雕刻亮面所用的时间要比雕刻暗面用的时间长。为节省时间,提醒学员们先使用平口刀把亮部的釉面刻一层或刻两层,再使用尖型刀层层雕刻,才能产生点状肌理丰富、细腻的层次。另外,还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一次雕刻至所需的亮度,要比预计的亮度“欠”一个色阶或两个色阶,等最后全面调整时再整体提高亮度。

他不断强调掌握釉雕工艺技法,需要多做色阶练习,以对不同色调产生很高的辨识度。学会运用不同色阶相对应地组合成形体块面,把握造型规律。黑、灰、白、深灰、浅灰,色阶块面要求渐变明显,过渡自然。为更好地掌握釉雕工艺技法,学员们用一整天时间进行了色阶练习。

最后,他表示釉雕工艺创作,相对于其它三种工艺费时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选择造型简单的图片,山水、风景、花鸟等各种题材不限,如低调的摄影素材。适合釉雕工艺制作的图片需要经过黑、灰、白关系处理后即可采用。学员们纷纷与老师交流沟通,定稿后再进行创作。

为期两天的课程,丁邦海老师认真而负责的教学态度令学员们敬佩。通过破解“玄釉为纸,刀痕生光”的技法密码,学员不仅掌握“以破釉创光影”的技艺精髓,更深刻体悟刻瓷作为中华釉色哲学载体的文化厚度,为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贡献了重要力量。


学员心得

1

学员:陈洁

课程过半,从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刻瓷的魅力。这两天的课程是在深色釉面上刻制,丁邦海老师教授了一种全新的刻瓷方法,在1-2毫米的瓷面上做出丰富的层次,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陶瓷雕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教会我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与时间对话、与自我和解的生活方式。每一次下刀都是对专注力的考验,每一道纹路都是内心图景的外化,每一次失败都是对完美主义的祛魅,深色釉的刻制又表现得尤为明显,每一刀下去都无法挽回,瓷上的每一刀都是永恒的印记,无法用“撤销键”抹去。刻瓷其实是一门对自己内化的修养,以其不可逆的特性成为培养深度专注力的绝佳训练,由一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让艺术留在瓷上,是思想结合动手能力的蜕变。

在每一次刻瓷的过程都是与自己交流的过程,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能快速掌握技法,更能看到老艺术家们顶着灰尘飞扬,噪声嘈杂的环境下对艺术的坚守,老师们的毫无保留的教授也使得我们进步快速,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刻瓷技艺,在未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2

学员:肖静媚

2025年7月,有幸参与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项目,今日于山东亲聆丁邦海老师之教,获益良多。在研习丁邦海老师所授刻瓷艺术课程过程中,结合其所著《刻瓷艺术创作与技法研究》一书,对刻瓷之技艺体系与艺术精神渐有明晰之识。丁邦海老师详述“以刀代笔”之理念,剖析技法、章法与审美之内在逻辑,尤重线条之气韵、构图之疏密,意在于坚瓷之表达出笔墨之神韵。其言辞凝练,理法兼备,揭示刻瓷艺术之本质,不唯技之工,更重艺之意。

课堂所授,不徒为纸上谈艺,实为实践之先导。对刀具之辨析、线质之训练、构图之布局、情境之营造,皆具操作指导价值。丁邦海老师在课程中多次强调“刻瓷创作,贵在心手合一,意随刀走”,所言“线有骨、刀有意”,使我深感刻瓷艺术乃“刻中有画,画中寓意”,实为“刚中见柔,静中藏动”之美学体现。予我以深刻启发,使我在尚未动手之际,已具法度之识、艺境之思。

此艺虽古,而其语汇可新;技法虽成习,然应用可变通。是以吾辈研之,不可仅限工法之传习,更应探其精神之所归。此课程于我,不唯增技艺之识,亦启思想之维,亦为我今后在陶瓷艺术语言重构与传统技艺当代表达的研究中,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路径。


3

学员:杜希鹏

 能够有幸在《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课程中,向丁邦海老师学习釉雕刻瓷,感觉收获颇丰。

丁老师从事刻瓷艺术创作与研究三十余年,他的釉雕作品别具一格,人物肖像细腻逼真,佛像庄重慈悲。欣赏丁老师作品让我深切感受到釉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也让我对这门艺术有了全新认知。

跟丁老师学习刻瓷釉雕,最大收获是懂得“让刀随釉走,让意附刀行”。丁老师作品里,釉色从不是被刻掉的“背景”,而是作品的灵魂。初学总追求“刻得像”,通过聆听丁老师的讲解方悟到:老师的厉害不在技法复刻,而在对“釉性”的理解——知道哪处该轻刀掠过,哪处需重刀深凿,让每道刻痕都和釉色、瓷质相融。再练习时,我也不再急着下刀,而是先像丁老师那样观察瓷面,琢磨“这处釉色想变成什么样子”。这种对材料的敬畏,才是最该学的智慧。

此次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刻瓷技艺,更让我懂得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未来,我会带着从老师那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在刻瓷之路上不断前行。


教师简介


丁邦海,1961年出生于山东淄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跟随著名陶瓷艺术大师朱一圭、张明文先生学习刻瓷艺术,得到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侯一民教授的精心指导。后拜清末农工学堂刻瓷科首届学员,刻瓷艺术大师陈智光之子,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刻瓷”传承人陈永昌先生为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省首席技师。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丁邦海 中国刻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平器作业选登(山水篇)
下一篇:尹干《我的绘画与刻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