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名家名作
编辑

阎先公谈“聊斋颂”创作过程 构图是一幅作品的灵魂

发布时间:2016-04-19 10:06 来源:原创 作者:阎先公 编辑: 
摘要 构图是一幅作品的灵魂,构图的孬好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更何况构图是区别其它同类作品的第一直观。有人常说,这幅画与某某画差不多。

构图是一幅作品的灵魂,构图的孬好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更何况构图是区别其它同类作品的第一直观。有人常说,这幅画与某某画差不多。所谓差不多,指的是构图比较接近,内容差别不大。如果表现的同一题材,甚至是同一内容,但构图不一样,自然不会认为是同一幅画。简单的说,一个连环画家,在创作同一个故事上百幅的画面,他首先考虑到构图的变化:是画全景,还是局部:是从左看还是从右看;是腑视还是仰视……。但也有这种情况,在构图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表现的内容不同,人和物也不一样,也能构成不同的画面,但给您的感觉是构图不新鲜或叫重复的构图。

QQ图片20160419101224.jpg

我在搞创作时,特别重视构图,当把画面所需要的内容确定后,我第一要考虑的是构图,选择什么样的构图,既能把需要的内容表达出来,又能给您耳目一新,有特点、新颖的画面。

QQ图片20160419101314.jpg

1988年我为新建的淄博市人民会堂淄川厅创作那幅瓷板画“聊斋颂”。从内容上讲,蒲松龄是淄川人,画蒲松龄和聊斋是公认的。而我所考虑的是如何画,用什么构图,用什么手法,画哪些内容,既能如愿的表现出所需要的内容,又能使画面新颖有特点。

QQ图片20160419101338.jpg

我创作的第一幅是蒲松龄在写书思考。选择了十四个有代表性的故事,用十四个情节组成了对称式的构图。本画选择三个故事,而每个故事有多个情节组成,同时还要有蒲松龄生活的时代和蒲松龄的现实生活。蒲松龄一生是读书、教书、写书,取哪个情节既能使书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组织在一起,组成一幅有故事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蒲松龄与他人生活片段,整幅画面应该是画中有我,我中有画,错综复杂。这幅画的构图向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反复画了多幅草图而被推翻,最终我试探用几何中的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多种形块布置在画面上,再把故事归纳在几何形体内,从小草图中看很有新意(见草图),我把蒲松龄与毛驴用竖的等边三角置在画中的右侧,几乎是顶天立地,以稳妥厚重占据着画面的主要位置。把蒲松龄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特点表达出来,蒲松龄是位教师,家是淄川蒲家庄,但他几十年都在王村毕家教书,与家相距几十里,有时回家,以驴相伴。驴是蒲松龄那个年代的唯一交通工具,在蒲松龄左边用了两个圆,右边一个圆,这是构图中多与少,聚与散的构图知识。每个圆内分别选择了一个故事,用故事中的多个情节组织在圆圈内,为了打破圆的规范边线,在圆的边绿上又安置了某些内容,既能破圆的规范,又能充实了画面的内容,如左边下面的圆,有两个人压住圆的右边。这一老一小是乞讨卖艺的,是那个时代苦难人民的生活写照,这一组对构图和内容都很重要。在构图上它遮挡住部分圆边并与三角形的边联接,形成构图中的连贯性,在内容上强调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圆的下边是晚霞。故事中的晚霞投江寻死的动作,她从圆中扑向平形四边形的江海并与江海连在一起,这是夸张浪漫的表现,不合理但合情,还有圆边上的狗官及惩罚狗官的阎王,这些内容都能烘托出聊斋故事中所揭露的社会黑暗及人们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应该说,每一组的出现,既是构图的需要,又是内容的充实。蒲松龄右边的那个圆是“香玉”故事的连续情节,我们用故事中的男主人翁,扬臂呼喊的动作,表达出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有怨难诉的情景。用这夸张的动作,冲破圆的边线,增加视觉的撞击力。圆的下边有组画,是蒲松龄与路人交谈并作记录。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有很多故事来自民间情况,后经他的加工而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他常以茶水招待路人。喝水不收费,但要他们讲一个故事,这正是聊斋志异由来的特点。也是蒲松龄老先生深入生活,广搜奇文的生活方式。

QQ图片20160419101417.jpg

这幅作品,原则上是以几何形块组成,并以许多点线来破圆的边沿,同时又与其它的形块连接贯通,达到板而不死,形体多而不散,内容多而不乱的灵动效果。追求生活与理想结合:现实与抽象结合:夸张与真实结合;书中故事与当时社会结合。该画的右上角有块长四边形的石碑,上面用隶书写了“刻镂物情,曲尽世态,冥会幽深,思入风云”几句名言,正是对蒲松龄和聊斋故事的精确描写和高度概括,又是对整幅作品的画龙点睛。

QQ图片20160419101443.jpg

这幅画的另一特点是表现手法,在前两幅作品中曾在局部使用画浮雕的方法点缀画面,而此幅画全部用浮雕手法处理,单色浮雕高雅厚重,加之疏密、轻重的对比处理,使得拥而不乱,稀少而不孤单,虽是用的浮雕手法,但又不按原始生活的物象来处理,许多方面是用理想装饰手法来画,增加美的韵味和体量的效果。本幅画中的人物,包括蒲松龄在内的所有人物都几乎夸张、拉长变形,强调夸张动势,突出特点。

因这件作品的构图和表现手法的新颖,得到许多行内画家的高度评价,被几家报纸和电视台报导评价。淄博日报在头版用整版的文章和图片介绍,市场报等报也以图文长篇评介。该画还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全国首届女神奖,壁饰艺术大奖绘画奖一等奖,此画在1989年拍摄的第一个我的个人主题片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聊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淄博鱼盘:淄博窑陶瓷收藏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下一篇:阎先公谈“青少年之家”创作过程 艺术作品应当注重个性